在日本閱讀臺灣文學

臺灣LGBTQ文學——性別平等的語言與故事

文化 語言 社會性別・LGBTQ

赤松 美和子 [作者簡介]

臺灣在2019年5月,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是,可以說臺灣文學從40年前就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而持續摸索適當的語言,透過故事向社會發聲,持續擴大言論空間。本文精選《孽子》《鱷魚手記》《下一個天亮》《向光植物》四部文學作品來介紹。

臺灣走向同婚合法化之路的故事開端:《孽子》

若提到臺灣LGBTQ文學(或稱同志文學)的金字塔,當屬白先勇的小說《孽子》(*1)。1977年開始連載於雜誌《現代文學》,1983年出版單行本。之後,也陸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可以說是當代文學經典名著。

日文版《孽子》由陳正醍翻譯、國書刊行會出版、2006年。
日文版《孽子》由陳正醍翻譯、國書刊行會出版、2006年。

小說一開場是就讀高中三年級的李青,因為在學校與同性職工發生不當關係而遭退學處分,退役軍人的父親與他斷絕父子關係,並把他趕出家門。在被學校驅逐,家庭放逐之後,無處可去的李青只能在街頭遊蕩,最後漂流到台北新公園(現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男同志社群。在新公園躲避外人的異樣眼光,受到長老保護,與相同境遇的少年們一同生活,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

華人社會重視「傳宗接代」,也就是父系家庭傳承的傳統觀念。身為同志一事,就意味著世代相承的血脈無法延續下去,因此被認為不孝,這也呈現在「孽子」的標題上。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同性戀者一旦出櫃的話,甚至是不被允許繼續留在家中,而《孽子》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刻劃了男同志的內心掙扎與絕望,也見證了當時台北男同志社群的樣貌。同時,在戒嚴時代描寫並發表同志故事的緊張感,以及作家的氣勢和覺悟,不得不讓人欽佩。

LGBTQ文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在《孽子》之前,臺灣也不是沒有LGBTQ小說,但是《孽子》是以男同志的第一人稱敘述,在臺灣文學裡面將同性戀的主體性可視化,這一點足以讓這部作品成為臺灣LGBTQ文學的基石。在這裡可以看到40年前,在同婚合法化的進程上確實踏出了第一步。

(*1) ^ 日文版『孽子』陳正醍翻譯、國書刊行會、2006年。

下一頁: 同性戀者自我否定的90年代:《鱷魚手記》

關鍵詞

臺灣 文學 LGBT

赤松 美和子AKAMATSU Miwa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日本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教授。NPO法人日本台灣教育支援學者連線(SNET台灣)的代表理事。2008年從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取得博士(人文科學)。2022年獲得御茶之水女子大學賞第6屆小泉郁子賞。主要著作為赤松美和子・若松大祐編『理解台灣的72章』(暫譯,明石書店、2022年)、『台灣文學與文學營』(蔡蕙光譯,群學出版、201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