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社會學者對談:我們的未來是否明亮?

山田昌弘×藍佩嘉(3)勞動:終身僱用制的日本與流動性高的臺灣

社會 文化 生活 工作勞動 家庭

最終回探討臺灣與日本的勞動環境。即使失去工作,再找下一個就好了,在臺灣換工作是稀鬆平常的事,勞動人口的流動性高。另一方面,日本長久以來受到終身僱用制的支撐,轉職並不普遍,勞工市場的流動性低,一旦失去工作,礙於再就業的門檻高,轉職不容易。此外,透過比較臺日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及有關僱用的價值觀,凸顯出兩國勞動環境的差異。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藍佩嘉 LAN Pei-Chi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兩本英文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及兩本中文專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仍以穩定為取向的日本就業市場

主持人  如果日本也能夠像臺灣那樣,變成不一定是正職社員也能夠生存下去的社會,換工作可以提升職場競爭力的社會,流動性高的社會,就有機會扭轉「如果無法當上正職社員,人生就沒有希望」的價值觀。山田教授認為日本社會重視終身僱用制的價值觀是否有必要改變?

山田  我覺得這是必要的,也很羨慕臺灣。日本以外的很多先進國家,不管哪裡的流動性都很高,只有日本的流動性不高,這恐怕是導致這30年間日本經濟低迷的元凶。就連我的學生,都聽到很多人都被父母要求去考地方的公務員,因為不用講英文也沒關係,保障一生安泰,不用出人頭地,回到家鄉當個公務員就好,有很多父母都這樣對孩子說。這樣的想法阻礙了人才發揮能力,也是造成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怎麼改革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30年前,日本在亞洲國家裡面是第1名,現在的生活水準卻是新加坡的一半,香港的3分之2,甚至是被臺灣超越了,而韓國也很快就要追上了。當我這麼跟學生說,學生的反應是「那也無妨啊」,感覺無關緊要。與其說是文化的問題,不如說因為日本擁有一定的人口,反正不用跟上全球化也可以生存下去,只要生活穩定的話,不用往上爬也沒關係,遺憾的是,這樣的想法在這幾十年已經存在許久了。

主持人  勞動的僱用型態,出社會之後的勞工的流動性如何提高?在社會差距中,每個家庭是如何規劃教育投資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透過兩位的對談,讓我們了解到臺日的相似點與差異點,以及今後的課題,再次感謝兩位對談人的參與。

(依據2022年3月3日的對談,由野島剛整理)

標題圖片:PIXTA

關鍵詞

社會保障 臺灣 少子化 勞動 安全網路 終身僱用 勞動人口 人口流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