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社會學者對談:我們的未來是否明亮?

山田昌弘×藍佩嘉(3)勞動:終身僱用制的日本與流動性高的臺灣

社會 文化 生活 工作勞動 家庭

最終回探討臺灣與日本的勞動環境。即使失去工作,再找下一個就好了,在臺灣換工作是稀鬆平常的事,勞動人口的流動性高。另一方面,日本長久以來受到終身僱用制的支撐,轉職並不普遍,勞工市場的流動性低,一旦失去工作,礙於再就業的門檻高,轉職不容易。此外,透過比較臺日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及有關僱用的價值觀,凸顯出兩國勞動環境的差異。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藍佩嘉 LAN Pei-Chi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兩本英文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及兩本中文專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房地產價格飆漲,買不起房子的臺灣年輕人

主持人  想請教藍教授,在這裡聽到很多日本人是因為失業而自殺時,臺灣人會覺得無法理解嗎?

  我手上沒有臺灣自殺人數的確切數字,但自殺率有微幅上升(*1),報紙上常看到燒炭自殺的新聞。歐美國家提供了比較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但是在亞洲國家,家庭就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來源。在過去,臺灣的家庭會互相扶持,幫助陷入經濟困境的子女或兄弟姐妹,但是這種支撐量能有下降的趨勢,還是扮演一定的功能,所以在臺灣比較少聽到像日本「孤獨死」的案例。

剛提到了臺灣是重視流動性的社會,對於現在的年長世代來說,流動意味著很多機會,可以創業,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可以累積財富,買房子,但是現在房子已經漲了好幾倍,根本買不起。對年輕世代來說,流動性意味著不安定,只是從一個有限薪水的工作流動到另一個有限薪水的工作,無法發展自我能力,很難置產,也很難創業。父母親一代享受到的環境自己這一代完全變了樣。所以「世代不平等」在臺灣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臺灣經濟在過去30年來,二分化為停滯的業界和成長的業界,半導體大廠的臺積電TSMC急遽成長,但是其財富並沒有平均分配給不同的群體,原因之一是薪資的停滯,明明有很多企業是賺錢的,可是賺到的錢並沒有轉化為薪資,即使是正職社員,領到的薪水還是相對有限。第二個原因是房地產的飆漲,這些因素讓年輕世代感到非常不公平,產生強烈不滿的「剝奪感」。

(*1) ^ 依照臺灣衛生福利部的發表,2014至2019年的自殺人數有微幅上升,2020年則微幅減少

下一頁: 對於教育投資的想法不同

關鍵詞

社會保障 臺灣 少子化 勞動 安全網路 終身僱用 勞動人口 人口流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