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社會學者對談:我們的未來是否明亮?

山田昌弘×藍佩嘉(1)家庭:單身寄生族與「多元成家」

社會 文化 生活 家庭 工作勞動

臺灣與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各自的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本次論壇邀請在兩國各具代表性且享譽盛名的社會學者進行線上對談。依主題分3次刊登,第1次是關於構成社會核心的「家庭」,聚焦在與父母親同住抑或是獨立居住的實際情形。兩位學者揭露出驚人的實況。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藍佩嘉 LAN Pei-Chi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兩本英文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及兩本中文專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疫情之下孩子間的教育差距更加明顯

主持人  差距社會下的教育平等問題也受到關注,最近在日本出現「扭蛋父母(親ガチャ)」的流行用語,指的是出生時的家庭環境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就像扭蛋一樣。社會上一旦出現差距,孩子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難道真的永遠無法擺脫這種不平等的框架嗎?

山田  「扭蛋父母」反映了年輕人的絕望。高度成長期的年輕人就算有差距,只要努力就能夠追上,至少是有希望的。當這樣的希望一旦幻滅,改用「粗(雄厚)」「細(微弱)」來形容父母的經濟能力,身為「細」父母親的孩子,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這樣的不滿情緒就用「扭蛋父母」來表現。我覺得有越來越多的年經人已經放棄往上爬了。

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因為在家的時間變長了)父母的教育程度深刻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這個部份越趨顯著。在專業上稱為「非認知能力」,父母平常在家裡就用英文溝通的話,孩子自然地在家裡就學到英文,可是家裡連一本書都沒有,父母也完全不懂英文,對孩子就形成了不利條件。父母世代的差距也就延續到孩子身上。

主持人  藍教授對於教育方面也有深入研究,臺灣的情形如何呢?

  這是全球普遍現象。家庭出身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不只是金錢的傳承,還有社會學講的文化資本的傳承,也就是臺灣現在常講的「文化素養」。所謂的素養,是很模糊的,是生活裡面潛移默化學習的東西,中産階級的家庭裡,有更多的條件和充裕的時間,在生活中培養這樣的文化素養。

主持人  透過兩人的對談,可以清楚地看到臺日之間在家庭議題上的共通點和差異點,在面臨社會差距和少子化問題之中,我們社會的「家庭型態」受到考驗,現在要培養的價值觀,必須可以因應新的社會環境,同時思考今後應有的家庭樣貌。

(依據2022年3月3日的對談,由野島剛整理)

下一篇討論的題目為日本和臺灣社會對「戀愛」的各種問題。

標題圖片:PIXTA

關鍵詞

臺灣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家庭 多元成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