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社會學者對談:我們的未來是否明亮?

山田昌弘×藍佩嘉(1)家庭:單身寄生族與「多元成家」

社會 文化 生活 家庭 工作勞動

臺灣與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各自的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本次論壇邀請在兩國各具代表性且享譽盛名的社會學者進行線上對談。依主題分3次刊登,第1次是關於構成社會核心的「家庭」,聚焦在與父母親同住抑或是獨立居住的實際情形。兩位學者揭露出驚人的實況。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藍佩嘉 LAN Pei-Chi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兩本英文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及兩本中文專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日本和臺灣都認為「寵物也是家人」

山田  在日本,有很多人認為沒住在一起就稱不上是家人。目前,我針對50幾歲的單身者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有半數以上的人回答「未來說不定會孤獨死」。(孤獨死指的是獨居者一個人在家中過世,卻不為人所知)問到一旦有突發狀況,是否有人會給予金錢幫助或者提供照顧的人這項問題,與父母同住的人大都回答「父母」,獨居者多數回答「沒有」。日本的核心家庭越來越進化,很多人已無法去依賴伯叔・姑姨等長輩或是兄弟姊妹,這一點臺灣的情況如何?

  在臺灣,堂系血親的聯繫或者相互扶持,可能比日本多一些。以人口構造來看,40、50歲世代的人口其實非常多,他們將來退休的時候,獨居老人將會變多,但我覺得老人獨居這件事情,沒有必要用負面或是悲觀的角度來理解它。因為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家庭關係帶來的不見得是支持,也可能是壓力。

最近,不限於家人或親戚,而是跟朋友組成支持網絡,甚至是住在一起。即使不進入婚姻,只要有親密關係即可,臺灣現在有一個詞叫做「多元成家」,強調的是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家庭關係。2019年以後同志婚姻合法化,家庭型態也變得越來越多元。

除了同志婚姻,寵物家人也有成長的趨勢,比如現在很流行的關鍵字「貓奴」(cat slave)。臺灣少子化加劇的同時,飼養貓狗的比例明顯增加,而且養貓狗的人已經高過養小孩的人,當然他們也把毛茸茸的寵物視為小孩,所以有「毛小孩」的說法。這也凸顯了,現代的臺灣社會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來建構不同類型的家庭。

主持人  蔡英文總統也是單身,養了一隻愛貓並取名為「蔡想想」,如同家人般疼愛。

山田  我在18年前的2004年,寫了《寵物家人》(暫譯)一書,大約從20年前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飼養寵物,用來取代男女朋友,或者是代替父母親或孩子的存在,這個現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急速成長,這是日本的趨勢。實際上,現在我也開始著手進行寵物家族化的調查,飼主最大的煩惱是認為年齡到了70歲左右之後,就無法養寵物了。直到50~60多歲還不成問題,可是一旦超過70歲,就會擔心如果寵物活得比自己久,那該怎麼辦?於是,就出現了像是飼主死後,可以代為照顧的寵物的老人中心,而且在日本成為一種商機。

下一頁: 疫情之下孩子間的教育差距更加明顯

關鍵詞

臺灣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家庭 多元成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