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社會學者對談:我們的未來是否明亮?

山田昌弘×藍佩嘉(1)家庭:單身寄生族與「多元成家」

社會 文化 生活 家庭 工作勞動

臺灣與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各自的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本次論壇邀請在兩國各具代表性且享譽盛名的社會學者進行線上對談。依主題分3次刊登,第1次是關於構成社會核心的「家庭」,聚焦在與父母親同住抑或是獨立居住的實際情形。兩位學者揭露出驚人的實況。

山田昌弘 YAMADA Masahiro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藍佩嘉 LAN Pei-Chi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兩本英文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及兩本中文專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單身寄身族」誕生25年

主持人(野島剛)  首先介紹今天的對談人――山田昌弘教授與藍佩嘉教授。作為代表日本的社會學者,山田教授長年以來為日本社會發出了多次的「警訊」,他指出的「單身寄生族」、「希望差距社會」和「婚活」(註:尋找結婚對象的活動)等現象,均引起廣大迴響。藍教授在臺灣是相當活躍的社會學者,2008年出版的《跨國灰姑娘》一書,聚焦在臺灣的外籍移工,獲得高度評價,也出版教育相關的著作,是臺灣新銳的社會學者。

1997年,山田教授將成年後仍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以「單身寄生族」稱之,不只是日本,在臺灣也引起共鳴,迄今已過了25年,包含在那之後的變化,想請山田教授來跟我們分享最新狀況。

山田  透過1990年左右的調査,發現日本單身未婚的年輕人幾乎與父母同住,因而創造出「單身寄生族」的概念。當時,他們還是公司的正式員工、依正規僱用型態任用。在那之後的25年間,出現兩個變化:其一是與父母同住的未婚者即使想結婚也結不了婚,於是有一大批40、50歲的單身者仍然與70、80歲的父母同住,在2015年的階段,35歲到44歲與父母同住的未婚者高達約300萬人。其二是90年代與父母同住的人大多是明明有能力自立卻選擇不自立的年輕人,現在的情況則是沒什麼收入,不得已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臺灣跟日本在傳統的家庭型態上,還是有一些差異。臺灣的單身子女跟父母同住的狀況滿常見的,如果不是因為求學,或者是工作要離開家鄉的話,普遍上都認同單身子女持續跟父母同住。即使結了婚、生了小孩,也認為三代同堂是理想的居住模式。過去這20~30年,單身者跟父母同住的時間不斷延長。

最大因素是因為晩婚的現象非常普遍,隨著臺灣高等教育的擴張,大部分人現在都念到大學,適婚年齡也自然往後延。還有,因性別也有所差異,30~40歲中,大學畢業的男女不婚比例都很高。40歲以後,高學歷男性進入婚姻的比例多,女性則有比較多維持不婚的狀態。大學畢業的女性裡面,到了40歲以後,4人中就有1個人不婚。

另外一群不婚的是高中以下的低學歷男性。他們很難找到適合的對象進入婚姻,其中有很高比例的人,到了40歲以後還是單身,就會到中國、越南、東南亞尋找伴侶。

在臺灣,有越來越多的已婚子女繼續跟父母同住,通常是和男方的父母同住者居多,但現在和女方父母同住的情形也在增加。與父母同住,在過去認為是傳統上的理想家庭模式,但是現在卻是不得不同住,因為礙於經濟因素而無法自立。理由是薪資太低,房地產太昂貴,年輕人買不起自己的房子。另外一個因素是托育的需求,跟長輩同住的話,即使出外工作,祖父母輩可以提供托育的協助。

主持人  在日本,單身寄生族給人的印象是覺得羞恥的,但是就臺灣的社會認知來說,可能未必是那麼想的?

  在臺灣,傳統上認為單身的人本來就應該跟父母同住。但是在日本,好像是期待孩子能夠自立搬出去住,這一點與臺灣的狀況不一樣。

山田  覺得與父母同住是羞恥的,這是歐美的想法,其實在日本,傳統上與父母同住是很普通的,尤其是不會讓女性單獨搬出去住。自從我開始使用單身寄生族一詞之後,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一直與父母同住似乎很不恰當,出現這樣的意識轉變。

回溯50年前的高度成長期,日本在這個時代與父母同住的人口最少,即使如此,未婚男性也占了5成左右,女性則有6成與父母同住。現在,未婚者裡面有7~8成和父母同住。在日本,與父母同住的人正在增加。和世界各地相比,像是美國、英國、瑞典、荷蘭,鮮少與父母同住的國家,出生率高,可是像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義大利、西班牙,多與父母同住,在經濟上富裕的國家,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這是我的個人論點。

  在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轉變,並不在於是不是同住,在於經濟資源的依賴方式改變。過去,子女一旦開始工作,父母會期待被子女奉養,接受子女的經濟支援。可是,現在的狀況完全相反,雖然子女開始工作了,但薪水有限,買不起房子,甚至結婚之後,在經濟上還要依賴父母。

下一頁: 日本和臺灣都認為「寵物也是家人」

關鍵詞

臺灣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家庭 多元成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