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的地緣政治學

澎湖群島:臺灣海峽上的島嶼歷史及對臺灣的價值

政治外交 文化 自然環境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澎湖群島是位於臺灣海峽東南方的島群,隔著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相望,距離約為50公里,與中國則相距大約140公里。島群共有大大小小64座島嶼,分布在南北約60公里、東西約40公里的海域間,其中多半為無人島,若再加上岩礁數量,則多達90多座。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地處臺灣與中國之間,歷史上曾遭歐美列強覬覦,日治時代及國民黨政權時期也長期視其為軍事要塞,現在則成為富含觀光與歷史魅力的島嶼群,吸引不少遊客前來。

嚴峻的氣候條件與產業

澎湖氣候溫暖,馬公市年平均氣溫約為23度前後,但年降雨量只有720公釐(2020年,平均1000公釐左右),約為臺灣本島的一半;且由於降雨集中在夏季,因此也沒有什麼河川。

澎湖海域也是東亞屈指的強風地帶。由於臺灣海峽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本島都有高山,氣流通路狹窄,導致風力增強,加以澎湖沒有什麼地勢起伏,澎湖本島大城山標高48公尺,澎湖縣海拔最高處貓嶼也不過79公尺,沒有天然屏障能夠阻擋海上吹來的強風,強風遂能一鼓作氣吹過此地。

澎澎灘為海積與波浪作用形成的巨大沙洲,純白的沙灘極為耀眼。此地位置、面積與形狀會隨吹過的風、洋流與潮汐乾滿而變化,為其特徵
澎澎灘為海積與波浪作用形成的巨大沙洲,純白的沙灘極為耀眼。此地位置、面積與形狀會隨吹過的風、洋流與潮汐乾滿而變化,為其特徵

每年10月至隔年3月,東北季風特強,季風會激起海水水滴,當地稱為「鹹雨」;強風會奪取土壤裡的水分,也會從植物表面剝奪水分與熱力,讓植物難以生長。現在澎湖所見的森林,大部分都是人工植林。

澎湖的農業型態也頗特殊,四處可見所謂「菜宅」,這是以玄武岩、珊瑚石灰岩、隆起珊瑚礁石塊(硓𥑮石)建設防風牆,並在其下風處栽培作物的方式。

二崁聚落為西嶼(漁翁島)傳統聚落,為防冬季強風,許多老房子皆使用硓𥑮石建造石牆
二崁聚落為西嶼(漁翁島)傳統聚落,為防冬季強風,許多老房子皆使用硓𥑮石建造石牆

另一方面,雖然澎湖不利於農業發展,但澎湖本島西部仍為農業地帶,主要種植耐乾旱的花生、塊莖塊根類,以及耐強風的絲瓜、南瓜、西瓜等,味道鮮美,遠近馳名。

名揚世界的良好漁場

澎湖近海也是良好漁場,有超過700種魚貝類在此棲息。臺灣海峽是多個洋流交會處,有來自上海、寧波一帶的南下寒流與來自高雄一帶的北上黑潮支流,再加上來自香港一帶的暖流與來自新竹一帶的寒流。此外,澎湖南北兩側皆有大陸棚,特別是南方的「臺灣淺堆」面積極為寬廣。

此處不得不提一下「石滬」,這是一種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的傳統漁法,也指用於這種漁法的石堤。此種漁法是在潮間帶建造石堤,利用潮汐落差,滿潮時石堤沉至海中,乾潮時則會浮出水面,進入石堤的魚隻在乾潮時便離不開,遭困石堤之中,此時再以漁網或魚叉捕獲。

石堤會以玄武岩和珊瑚石建造,縫隙填滿小石。此種漁法雖然簡單,卻是前人在熟知魚類洄游習性與洋流性質下,經過不斷嘗試才發明的文化遺產。

如今,澎湖石滬共有574處以上,其中109處集中於北部的吉貝嶼。類似的漁法亦可見於沖繩、奄美與南太平洋地區,但密度仍屬澎湖為冠。

下一頁: 極具個性的玄武岩地形

關鍵詞

國防 臺灣 漁業 日本統治時期 離島 台灣海峽 澎湖群島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