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的地緣政治學

澎湖群島:臺灣海峽上的島嶼歷史及對臺灣的價值

政治外交 文化 自然環境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澎湖群島是位於臺灣海峽東南方的島群,隔著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相望,距離約為50公里,與中國則相距大約140公里。島群共有大大小小64座島嶼,分布在南北約60公里、東西約40公里的海域間,其中多半為無人島,若再加上岩礁數量,則多達90多座。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地處臺灣與中國之間,歷史上曾遭歐美列強覬覦,日治時代及國民黨政權時期也長期視其為軍事要塞,現在則成為富含觀光與歷史魅力的島嶼群,吸引不少遊客前來。

受到諸多外來勢力擺布的島嶼歷史

早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便有漁民往來澎湖本島,比臺灣本島還要早;南宋時期便有漢人開始在此地定居,直到元朝,這裡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世祖忽必烈於1281年在媽宮(即馬公)設置澎湖巡檢司,統治這座島嶼。

其後,明朝時期,東海上倭寇海盜猖獗,澎湖也成為其據點之一。

到了17世紀,歐美列強開始盯上此地,葡萄牙人將此地稱為「Pescadores(漁夫)」,因此現在西嶼舊稱「漁翁島」。

1622年荷蘭佔領澎湖,與明朝開戰,戰後談判時,明朝提議荷蘭交還已有漢人定居的澎湖,改將臺灣島交給荷蘭。於是,臺灣便開展了為期38年的荷蘭統治時期。

通樑古榕,受到冬季東北季風影響,大樹枝葉皆偏向西南方生長。據說此樹種於1673年
通樑古榕,受到冬季東北季風影響,大樹枝葉皆偏向西南方生長。據說此樹種於1673年

再後來,意圖反清復明的鄭成功佔領臺灣,趕走荷蘭人,澎湖也成為鄭氏政權的據點。1683年,清廷對鄭氏政權展開攻擊時,澎湖也成為戰場。

時代往下,中法戰爭時澎湖為法國占領,1885年,駐留在澎湖的清廷軍隊全滅。該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雙方停戰;然而9年之後,甲午戰爭爆發,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與澎湖就此割讓給了日本。

此後直到太平洋戰爭終結的半世紀內,澎湖受到日本統治,馬公一直處於軍港、要塞的重要位置。澎湖雖然人口稀少,也未有什麼重要產業,然其地處臺灣海峽要衝,在地理戰略地位上相當重要。戰後,此重要性也並未改變,中華民國政府仍然重視此地的戰略意義,直到現在,其依舊作為海上要衝之地,維持著軍事機能。

下一頁: 嚴峻的氣候條件與產業

關鍵詞

國防 臺灣 漁業 日本統治時期 離島 台灣海峽 澎湖群島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