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的地緣政治學

臺灣海峽阻斷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之夢」

政治外交 歷史 臺灣香港

現今,對於中國是否會進攻臺灣一事,國際社會的擔憂日益加劇,其實過去台灣也曾經有過高呼「反攻大陸」的時代,精心研擬對中國大陸的登陸作戰計畫。蔣介石總統對於打倒共產黨政權有著強烈執念,甚至差一步就要發動戰爭了。然而,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想卻屢屢受挫,諷刺的是,最大阻礙正是來自守護臺灣的臺灣海峽。

屢遭美國反對的反攻計畫

關於臺灣要反攻大陸一事,蔣介石確實是認真的,也有差一步就要發動的時期。然而,屢屢遭到扮演「剎車器」的美國反對,以致前功盡棄。以防衛臺灣為主要目標的美國,與想要光復大陸、重返榮耀的臺灣,兩者的戰略目標完全不同的情況下,這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這樣一來,單獨反攻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如何克服臺灣海峽成為一大難關。臺灣要獨自運送龐大兵力和物資渡海上岸困難重重,勢必需要美國的協助。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蔣介石也不敢恣意妄為,遲遲無法正式發動反攻計畫。

之後,1965年發生的小規模海戰(史稱「八六海戰」),臺灣的海軍突撃隊被中國軍隊徹底擊沉,證明了臺灣要憑一己之力實現反攻大陸根本是不可能的,蔣介石似乎也不得不認清這項事實。到了70年代,蔣介石的身體狀況欠佳,國光作業室也被裁撤,政策焦點轉移到國內的經濟發展,反攻大陸的夢想也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從「攻勢作戰」到「攻守並進」的戰略轉變

其實,到了蔣介石的繼任者・蔣經國時代仍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想法,但是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概念。這是中國大陸若發生政治崩壞,最終手段是發動軍事作戰的主張,從過去的「攻勢作戰」戰略轉變為「攻守並進」戰略,把重點切換成建設並且充實臺灣這座「反攻基地」。

在那背後,美國一方面持續摸索著與共產中國共存的方式,而臺灣也基於蔣經國對現狀的冷靜判斷,認為國軍撤退來臺已經過20年之久,軍事實力已經不夠應付反攻大夢。關於這一點,五十嵐如此描述道:「『攻守並進』的戰略轉變是在維持『正統中國』的原則下,為了因應現實的嚴峻考驗而做的選擇。」

臺灣海峽是中臺兩岸關係的「防波堤」

繼蔣經國之後上任的李登輝總統,致力於推動民主化運動,在1990年代已經實質上放棄了反攻大陸。自此以來,臺灣軍隊從反攻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改為防守臺灣的防衛性質,時至今日。

相隔在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臺灣海峽,作為兩岸關係的「防波堤」,一面守護著臺灣,免於來自大陸的侵犯,相反地,也牽制住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勃勃野心。現在,中國軍隊針對臺灣而進行的軍事威脅成為各方面熱烈討論的議題。然而,即使如此,想要全面佔領臺灣,在作戰上的難度頗高,這個觀點在軍事專家之間依然根深蒂固。

最大理由就在於臺灣海峽的存在,它讓臺灣這座「絕海孤島」成為易於守衛,不易進攻的「不沉的航空母艦」。

標題圖片:光計畫甲案(臺灣國防部文書)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臺灣 蔣介石 白團 台灣海峽 反攻大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