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平殘影與日本

「諸行無常」和「判官贔屭」——源平留下的日本人的精神性

歷史 文化

小林明 [作者簡介]

「諸行無常」和「判官贔屭」──這兩種說法可以說是源平留給後世的「殘像」。這兩種在日本人的宗教觀和精神性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說法是如何誕生,又如何發展至今的呢?

無常的泡影和對權勢者的敵意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娑羅雙樹花失色,盛者轉衰如滄桑。驕奢淫逸不長久,恰如春夜夢一場;強梁霸道終覆滅,好似風中塵土揚。

這是日本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平家物語》的開篇。

《平家物語》準確的成書年代不詳,一般認為其原型成立於鐮倉前期。版本有兩種,一是「讀本系」,也就是作為手抄本而流傳下來的版本。另一種是「語本系」,也就是琵琶法師邊彈琵琶邊講故事的說唱版,這裡的「語」,指的是配上樂曲吟唱的意思。將唱段記錄成書的版本便是「語本系」版本。

我們經常看到的,基本都是「語本系」版本。

(左)《職人歌合畫本》中的琵琶法師,(右)慶長年間的《平家物語》「語本」。可以看到「諸行無常」的文字(均為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左)《職人歌合畫本》中的琵琶法師,(右)慶長年間的《平家物語》「語本」。可以看到「諸行無常」的文字(均為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據說琵琶法師在講述開篇第一節時都很花時間。事實上,聽朗讀語本的CD時,這一段也長達7分鐘左右。足見這部分多麼重要。

「祗園精舍」是釋迦曾在此說法的印度寺院的名稱。「諸行無常」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說這個世間的事象(諸行)全都處在變化當中,沒有不變的東西(無常)。

《平家物語》的根底處流淌的是佛教的無常觀。再加上後面的「盛者必衰」,說的就是正因為無常,所以極盡榮華者,其衰落的時刻也必將到來。

這些其實都暗喻平清盛和平氏一門。

清盛是第一個以武士之身爬上太政大臣(律令官製品序最高的「一位」)的人,嫡子重盛是內大臣兼左大將。內大臣品序是二位。次男宗盛是中納言(三位)兼右大將。三男知盛是三位中將,孫子惟盛是四位少將。

《平家物語》明曆2年版。畫上畫的是清盛的兒子和女兒們(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平家物語》明曆2年版。畫上畫的是清盛的兒子和女兒們(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加上其他平氏族人,主要公卿(一位到三位的官職)中,平家就占16人,四位以下的殿上人(允許上殿面君的人)有30人以上。平家權傾一時,甚至到了宮中基本上看不到非平家人的身影的地步。

實質就是獨裁政權。

然而,獨裁就會滋生腐敗。腐敗的原因是「驕縱」。清盛就任太政大臣是仁安2年(1167年),去世是養和元年(1181年),翌年平家逃離京城,壽永4年(1185年)3月滅亡於壇浦。高高在上的平家只用了短短的19年,就從權力的寶座跌落,走向滅亡。

《平家物語》在開篇就給出了結論,認為平家的覆滅是基於「諸行無常」──這世上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規律的必然走向,還有個原因就是「驕縱」。

清盛開闢了瀨戶內海的航路,修建港口,建造了嚴島神社的社殿等,功績不在少數。

平家滅亡的背後,有政治鬥爭、權力鬥爭、武力衝突等多種因素疊加,最後屈服於源氏的武力之下,但將原因歸結於「諸行無常」,似乎更能撥動日本人的心弦。

沒有不變的事物,這話確實「所言甚是」,世事竟是如此無常啊──。

這其中凝聚著日本人的無常觀。

另一個隱藏的調味料也不容錯過。那就是對極盡榮華者的嫉妒、憎惡、詛咒其滅亡的敵意。比起無常觀,有人認為這種敵意起到的歷史作用更大。西洋史學的會田雄次(已故)指出了當權者的不受歡迎:「那些徹底勝利者,將財富、地位、榮譽一切都握於手中的人,很難讓人喜歡。」(《歷史與旅途》臨時增刊號收錄的《謎與異說的日本史綜覽》)

無常觀與對權勢者的憎惡交織在一起,產生出來的複雜情緒,正是日本人口中的「諸行無常」,作為昭示這一觀念的典型範例,平家就成了強烈妒忌的發洩對象。

下一頁: 世間的花朵 再加上判官贔屭 春日裡的風

關鍵詞

平家物語 源氏 平氏 源平

小林明KOBAYASHI Akira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