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和「判官贔屭」——源平留下的日本人的精神性
歷史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無常的泡影和對權勢者的敵意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娑羅雙樹花失色,盛者轉衰如滄桑。驕奢淫逸不長久,恰如春夜夢一場;強梁霸道終覆滅,好似風中塵土揚。
這是日本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平家物語》的開篇。
《平家物語》準確的成書年代不詳,一般認為其原型成立於鐮倉前期。版本有兩種,一是「讀本系」,也就是作為手抄本而流傳下來的版本。另一種是「語本系」,也就是琵琶法師邊彈琵琶邊講故事的說唱版,這裡的「語」,指的是配上樂曲吟唱的意思。將唱段記錄成書的版本便是「語本系」版本。
我們經常看到的,基本都是「語本系」版本。
據說琵琶法師在講述開篇第一節時都很花時間。事實上,聽朗讀語本的CD時,這一段也長達7分鐘左右。足見這部分多麼重要。
「祗園精舍」是釋迦曾在此說法的印度寺院的名稱。「諸行無常」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說這個世間的事象(諸行)全都處在變化當中,沒有不變的東西(無常)。
《平家物語》的根底處流淌的是佛教的無常觀。再加上後面的「盛者必衰」,說的就是正因為無常,所以極盡榮華者,其衰落的時刻也必將到來。
這些其實都暗喻平清盛和平氏一門。
清盛是第一個以武士之身爬上太政大臣(律令官製品序最高的「一位」)的人,嫡子重盛是內大臣兼左大將。內大臣品序是二位。次男宗盛是中納言(三位)兼右大將。三男知盛是三位中將,孫子惟盛是四位少將。
加上其他平氏族人,主要公卿(一位到三位的官職)中,平家就占16人,四位以下的殿上人(允許上殿面君的人)有30人以上。平家權傾一時,甚至到了宮中基本上看不到非平家人的身影的地步。
實質就是獨裁政權。
然而,獨裁就會滋生腐敗。腐敗的原因是「驕縱」。清盛就任太政大臣是仁安2年(1167年),去世是養和元年(1181年),翌年平家逃離京城,壽永4年(1185年)3月滅亡於壇浦。高高在上的平家只用了短短的19年,就從權力的寶座跌落,走向滅亡。
《平家物語》在開篇就給出了結論,認為平家的覆滅是基於「諸行無常」──這世上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規律的必然走向,還有個原因就是「驕縱」。
清盛開闢了瀨戶內海的航路,修建港口,建造了嚴島神社的社殿等,功績不在少數。
平家滅亡的背後,有政治鬥爭、權力鬥爭、武力衝突等多種因素疊加,最後屈服於源氏的武力之下,但將原因歸結於「諸行無常」,似乎更能撥動日本人的心弦。
沒有不變的事物,這話確實「所言甚是」,世事竟是如此無常啊──。
這其中凝聚著日本人的無常觀。
另一個隱藏的調味料也不容錯過。那就是對極盡榮華者的嫉妒、憎惡、詛咒其滅亡的敵意。比起無常觀,有人認為這種敵意起到的歷史作用更大。西洋史學的會田雄次(已故)指出了當權者的不受歡迎:「那些徹底勝利者,將財富、地位、榮譽一切都握於手中的人,很難讓人喜歡。」(《歷史與旅途》臨時增刊號收錄的《謎與異說的日本史綜覽》)
無常觀與對權勢者的憎惡交織在一起,產生出來的複雜情緒,正是日本人口中的「諸行無常」,作為昭示這一觀念的典型範例,平家就成了強烈妒忌的發洩對象。
世間的花朵 再加上判官贔屭 春日裡的風
與遭世人詛咒而滅亡的平家相對的,是備受讚譽的源氏。人氣還基本上由源義經一人獨攬。
足證源義經人氣的詞語是「判官贔屭」。這也可以說是日本人的特質之一吧。悲劇武將源義經被任命為「檢非違使尉」這個官職的三等官,叫做「判官」。儘管他是掃滅平家的一大功臣,卻被兄長源賴朝忌憚疏遠,最後悲慘離世。
對義經的同情,化作一種袒護身世可憐之人或弱者的情緒,於是就有了判官贔屭一詞。敵對勢力平家和賴朝都被打成了壞人。
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文獻是成書於寬永15年(1638年)到正保初期(1645年左右)的俳句集《毛吹草》。
世の花に 判官びいき 春の風(作者不详)
(世上的花朵都迎受著袒護判官的春風──譯注)
它似乎原本是寬永15年前後世人皆知的俗諺。這麼說來,它的出現應該在更早古的時代吧。
將判官贔屭定義為「國民情緒」的人是國史學者高橋富雄(已故)。
他指出:「對不容於世的正義的弱者所抱有的同情,在義經身上釋放,化為典型的國民情緒。」(《義經傳說 歷史的虛實》)
而且這種國民情緒還往特別美化義經的方向發展,逐漸激進地理想化,於是變為「希望是這樣的」「應該是這樣的」。
《平家物語》中描繪的義經是「個子矮、皮膚白、齙牙」(也有說法認為齙牙的是別人),而到了室町時代中期成書的一代記《義經記》中,義經就被美化成了美少年。
中尊寺(岩手縣)收藏的義經肖像看起來也是位溜肩膀的溫柔男子。只不過,該肖像據傳製作於室町到江戶時代,所以他的真實容貌如何,就只能靠想像了。
始於腰越的流浪故事正對日本人的脾胃
不行卑鄙之事,堂堂正正勇往直前的(被美化過的)人設也備受喜愛。
在義經率領船團準備急襲屋島的1185年3月,備受賴朝信任的梶原景時進言:「船尾側應增配船櫓,以保進退自如。」對此,義經則主張:「開戰之前不可考慮退卻,只管前進。」義經與景時不睦的原因之一「逆櫓」爭論,被口口相傳至今,用以表現義經戰鬥時堂堂正正的姿態,相反,景時則被描寫成了向賴朝進讒言,詆毀義經有勇無謀的不討人喜歡的反面角色,這個形象後來就固定了下來。不過,逆櫓的插曲是否史實,尚有爭議。
此外,義經因為性情耿直而容易遭人利用這點也博得同情。
著名的一之谷戰役(1184年)後,義經留在京都負責維持京都的治安,於是得以接近後白河法皇。被後白河法皇任命為檢非違使尉,就是這個時候。賴朝一直嚴令自己麾下的「御家人」未經自己的許可,不得接受官位冊封。因為獲得朝廷褒獎授予官位的武士,很有可能會被朝廷招攬,將來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因此賴朝頗為警惕。然而這一禁忌竟被自己的弟弟稀裡糊塗給打破了。
說得好聽點,是「性格耿直」,但或許說義經缺心眼更為合適。
接著,在腰越發生了決定性事件。
為了告訴賴朝「自己沒有異心(反對賴朝的想法)」,義經從鐮倉郊外的腰越給兄長發去了一封書信。世稱「腰越狀」。只可惜他沒有獲得進入鐮倉的許可,反而被趕了回去。自此開始了流浪生活(標題圖片)。
歷史民俗學者和歌森太郎(已故)指出,義經的流浪正好屬於「貴種流離譚」,是日本人最喜歡的故事。(《判官贔屭與日本人》)
「貴種流離譚」是「以貴人歷盡艱苦、顛沛流離為主題的故事」,《源氏物語》中,光源氏被逐出京都的須磨明石卷,菅原道真左遷至大宰府的故事中,都能看到這種橋段。
對悲劇式的貴人報以同情是日本人的特質之一,作為投射這種情緒的對象人物,義經大放異彩。
站在大久保利通對立面,與薩摩舊士族共命運的西鄉隆盛也是判官贔屭的對象吧。現在西鄉的人氣依然比大久保高。
最近,菅義偉前首相退任後也驟然收到許多同情的言論,肯定了他在推行疫苗接種上的功績。或許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判官贔屭吧。
標題圖片:《平家物語》繪本 卷十一。押送著在壇浦捉到的平宗盛父子,義經向鐮倉行進。不料來到腰越後,卻被鐮倉軍擋住了去路,最終只交接了宗盛父子,沒能見到賴朝。義經修書一封痛陳自己的無辜,怎奈賴朝卻置若罔聞(明星大學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