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日臺鐵路概況

推動臺灣發展的縱貫鐵路與劉銘傳(上):清國時期

歷史 文化 政治外交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臺灣鐵路史可以追溯至清國的統治末期,由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的時代。以基隆為起點,開通了臺北和新竹之間的鐵道路線。其後,經過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臺灣成為日本領土,鐵路設施亦由臺灣總督府接收。旅居臺灣的日本作家片倉佳史將以本文解說臺灣鐵路的黎明期、縱貫鐵路與劉銘傳之間的歷史脈絡。

國土防衛與鐵路建設

長久以來,劉銘傳對於臺灣海峽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考慮以鐵路連結北部的基隆與南部的安平兩個港口,串連起臺灣西部各大都市。接著,聯合中國大陸沿岸共同防守臺灣海峽。總而言之,意識到國防的政策裡,包含了建設鐵路的構想。

這個時期,清國已瀕臨生死存亡之秋,北方尚有俄羅斯虎視眈眈,欲伺機南下侵略。劉銘傳向清國朝廷直諫,俄羅斯目前並未進犯的原因在於西伯利亞鐵路尚未開通。俄羅斯當時正確實地整軍經武,其後於1896年簽訂的中俄密約裡獲得東清鐵路(譯註:從俄羅斯的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至海參威的鐵道路線。亦稱中國長春鐵路、中東鐵路)的鋪設權,致使俄羅斯對於滿洲的影響力大增。毋須贅言,此事亦關聯到日後的日俄戰爭。

19世紀後半這個時期,為了提高國力而整備大規模的交通運輸機構,是西方列強的常識。但清國還陷於中華文化至上主義的思考之中,妄想能獨善其身,因而無法實現整備建設。清國的鐵路多半由外國資本建設而成,非常諷刺地,那些鐵路直接被用來侵略清國本身。在如此狀況之下,洋務派著眼於建設自己的鐵路,劉銘傳因此前往臺灣。

洋務派官員如此的動向,從地緣政治學角度審視臺灣的重要性,以及以英法為中心,涉及美國、德國、俄國和日本各國的國際情勢,在以上諸多要素的複合作用之下,催生出臺灣鐵路的誕生。

清國統治時期開通的鐵路。大部分的區域和路線在日本統治時期進行了改良和路線變更。《臺灣鐵道史・上(未定稿)》轉載
清國統治時期開通的鐵路。大部分的區域和路線在日本統治時期進行了改良和路線變更。《臺灣鐵道史・上(未定稿)》轉載

昭和時期臺北車站的時刻表。可以確認1日有往返2回的快車。其中1個班次為夜行列車。齋藤毅先生提供
昭和時期臺北車站的時刻表。可以確認1日有往返2回的快車。其中1個班次為夜行列車。齋藤毅先生提供

下一頁: 臺灣鐵路和德國技師

關鍵詞

中國 鐵路 俄羅斯 法國 臺灣 清朝 日本統治時期 劉銘傳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