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日臺鐵路概況

推動臺灣發展的縱貫鐵路與劉銘傳(上):清國時期

歷史 文化 政治外交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臺灣鐵路史可以追溯至清國的統治末期,由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的時代。以基隆為起點,開通了臺北和新竹之間的鐵道路線。其後,經過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臺灣成為日本領土,鐵路設施亦由臺灣總督府接收。旅居臺灣的日本作家片倉佳史將以本文解說臺灣鐵路的黎明期、縱貫鐵路與劉銘傳之間的歷史脈絡。

劉銘傳與清國時期的鐵路建設

臺灣鐵路肇始於劉銘傳,在清國統治時期就任了第一代臺灣巡撫。一般認為他對這一時期的臺灣發展有很大關聯。

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清國遭歐美列強蠶食鯨吞,在不平等條約之下苟延殘喘。由於慈禧太后的專制與官僚政治的腐敗,可說是處於進退失據、動彈不得的狀態。在如此狀況之下,興起了以改革為宗旨的「洋務運動」。

此運動始於1860年代,主張導入歐美先進的科學技術,目標在於增強清國之國力。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為中心推動改革,亦稱「自強運動」。洋務派官員推動軍事現代化與指揮權的統合。但遭到保守派壓制,導致改革受挫。

當時洋務派籌劃計策,將臺灣從福建省分離,派遣大力主張洋務運動的劉銘傳入臺擔任巡撫。換言之,劉銘傳離開容易遭受保守派阻擾的清國本土,轉至浮於大洋之上的臺灣進行改革。其後,臺灣於1885年10月12日成為清國的第20個省分。

劉銘傳生於安徽省合肥,因太平天國之亂而加入李鴻章的淮軍,在此結識了洋務派的核心人物曾國藩。

瞄準臺灣的法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譯註:英方稱Arrow War,亞羅號戰爭,亦稱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國於1858年與歐美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接著基隆港開放通商,而在1884年,清法之間因越南藩屬問題爆發戰爭,法軍派遣極東艦隊前往臺灣,進攻基隆灣。

如同英國以香港為據點,法國思考進出東亞的據點時,注意到了臺灣。此時獲登用為臺灣巡撫的劉銘傳出面迎戰並擊退法軍。但法國極東艦隊從臺灣轉向攻打福州,在馬江之役中殲滅清國的福建水師。

其後,法國再次嘗試進攻臺灣,仍舊遭阻。此際,逃往海上的法軍停留在臺灣海峽,封鎖臺灣和福建之間的海上交通貿易。1885年簽訂天津條約(李鴻章・Jules Patenotre條約)後,法國雖解除臺灣海峽的封鎖,其後仍不放棄將臺灣海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

甲午戰爭之際,雖然日本與清國全權大使李鴻章於馬關(下關)進行停戰交涉,但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仍秘密派遣混合部隊至澎湖,3月26日佔領媽宮灣(現在的馬公灣)。此舉讓日本在交涉時佔上風,但其實亦有人認為,意在警戒法軍趁亂侵入澎湖海域。

劉銘傳為洋務派旗手,一貫以來皆重視軍事力的增強與防衛,亦深知臺灣海峽的重要性。
劉銘傳為洋務派旗手,一貫以來皆重視軍事力的增強與防衛,亦深知臺灣海峽的重要性。

下一頁: 國土防衛與鐵路建設

關鍵詞

中國 鐵路 俄羅斯 法國 臺灣 清朝 日本統治時期 劉銘傳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