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味仙創業者親吐「臺灣沒有的臺灣拉麵」誕生秘話
飲食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臺灣人在日本推廣的味道
在日本,廣義的中華料理既是外來的料理,它的傳入路徑並非單一,主要可分為中國北方、中國南方、臺灣,這三大類別。例如,國民美食的餃子,其源流是中國北方的「鍋貼」,但也有說法指出是由中國東北地方的人或是曾在滿洲生活過的日本「引揚者」(戰後自海外遣返者)傳入的。
另一方面,同樣是在日本全國相當受歡迎的中華什錦麵(ちゃんぽん)是由移民到九州長崎的福建人所傳入的,位於長崎中華街,中華什錦麵的代表店「四海樓」餐廳創業者就曾寫過,其原型來自「湯麵」。
另一個傳入路徑則是曾受日本統治長達半世紀的臺灣。有許多融入日本社會的臺灣人是透過「料理」謀生,養家餬口。其中,讓味道及調理法普及開來的料理,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位在愛知縣名古屋市千種區今池的「味仙」所推出的「臺灣拉麵」。筆者前往今池總店訪問味仙的創業者郭明優(81)。
從尼崎到名古屋
郭明優的祖先出身於臺灣中部的臺中大甲,經營貿易的富裕人家,因為明優的父親・郭明仁是么子的緣故,1938(昭和13)年渡海到關西工作,認識了同樣是出身臺灣的玉蘭,結婚後在1940年生下長男明優。一家人在兵庫縣尼崎市迎接終戰。
「現在,一旦發生地震等天災時,大家都會關心臺灣,但是戰爭期間完全不是那回事。當時還遇過就算是自己的防空洞燒毀了,只因為是臺灣人,就不讓你進入其他防空洞的事情。」
為了重新展開生活,一家人從尼崎搭火車,本來打算前往東京,因故在中途下車,於是就在名古屋住了下來。父親明仁利用配給的麵粉等物資,做起小生意,賣炸饅頭勉強養家糊口,並且在名古屋車站附近開了中華料理店「万福」。
身為「戰勝國民」的特權,享有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優渥配給,以及從臺灣寄來的生活費,比日本人更容易拿到麵粉。利用這樣的優勢,同樣在戰後初期飲食業界展開生意的臺灣人還有販售「雞湯拉麵」的日清食品創業者安藤百福,及在大阪創業的肉包店「蓬萊551」的羅邦強,這是當時在日本全國廣泛可見的狀況。
不過,万福的經營不穩定(之後改名為大和食堂),起伏大,當郭先生進入高中就讀時,連繳學費也有困難。郭先生決定繼承父親的衣缽,把店名改為「味仙」,重新出發。之所以使用像是「酒仙」「詩仙」等究極之道的人,冠上「仙」字,是因為從小就在店裡幫忙,對於料理有自信的郭先生所展現的氣魄。之後,店址遷移到今池,他放棄升大學,幫助家裡,開始接掌店的經營,邁入料理之道。
在臺北西門町邂逅擔仔麵
一開始是賣拉麵、炒飯、餃子的中華料理店,與一般無異,後來陸續在菜單上融入臺灣的味道。最先推出的一道菜是臺灣風味的「手羽先」(雞翅),用醬油和香料慢火燉煮,吃起來甜甜辣辣的,這是母親的味道。時至今日,雞翅仍與臺灣拉麵並列為店的招牌料理。因為雞翅能夠事先燉煮好放置冷藏保存,來店客人可以先點「啤酒和雞翅」,在等候時間就有餘裕準備其他料理,確立了點餐的流程。
說個題外話,現在與臺灣拉麵並列為「名古屋料理」的代表美食雞翅,它的誕生也與味仙有關。雞翅分為成雞的大雞翅和幼雞的小雞翅兩種,雞翅名店「風來坊」創業者約莫在同個時期,想推出雞翅料理,卻因食材取得困難而苦惱不已。郭先生那時候把小雞翅讓給了有數面之緣的風來坊,自己改為使用大雞翅。即使同樣在雞翅料理中使用了稱之為「手羽中」(雞翅中),風來坊的雞翅較小,而味仙的雞翅較大,在口感上也大不相同。
接著問世的是臺灣拉麵。
「大阪萬博是在1970(昭和45)年舉行的,那個時候我去了一趟臺灣,吃到擔仔麵,一吃驚為天人,實在是太好吃了!因此,我把味道記住,自己回日本做看看。擔仔麵是臺南的特色小吃,但是連在臺北萬華的龍山寺附近也有一間「華西街臺南擔仔麵」的餐廳。不過,因為在日本無法取得全部的材料,所以是經過了幾番嘗試才研發出來。擔仔麵是用蒜末和絞肉炒過醍出香味,碗內先鋪好豆芽菜,再放上麵條,上面淋上特製肉燥後,最後加入高湯,臺灣拉麵作法基本上也是一樣。」
臺灣拉麵和擔仔麵的差異在於是否有放辣椒和韭菜。臺灣拉麵的辣度非比尋常,喝一口湯,暫停數妙,猛烈的辣味頓時在口中散開,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會被嗆到。擔仔麵是不辣的,總歸來說,臺灣料理不太會與辛辣沾上邊。現在日本餐飲店裡的臺灣風料理使用的是辣炒的絞肉,正確來說其實是「味仙風」。
「今池也住了很多韓國人,所以我想如果放入辣椒的話,他們應該會很捧場,結果就演變成臺灣沒有的臺灣拉麵。但是,它的契機是來自臺灣的擔仔麵,開發的人也是臺灣人,不是很好嗎?(笑)」
超乎預期,在大家的口耳相傳下,廣受好評。味仙有其他店沒有的特色,就是營業至深夜。一般的中華料理店晚上8、9點關門,於是味仙就成為工作晚歸的人會光顧的店。
「顧客裡有很多是學生、酒店小姐、計程車司機,還有加班的上班族。過去對臺灣的印象和今日不同,感覺像是「農協」(*1)團體旅遊會去的地方,與冠上『臺灣』的料理名稱沒有關係,純粹是因為好吃,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來。」
在今池店的經營上軌道之後,郭先生的胞弟、胞妹3人也分別以名古屋為中心開設分店。現在店名冠上味仙的,共有10間店。作為長子的郭先生訂立一個規則,就是「不假他人之手,由自家人經營」。雖然胞弟、胞妹們的店在味道和菜單上稍微不同,但是每一間都吃得到招牌料理的臺灣拉麵,因為臺灣拉麵就是味仙,而味仙就是臺灣拉麵。
雖然不曾在臺灣生活過,但是關於自己的身分認同,郭先生卻很明確地表示:「我是臺灣人啊。」
「也許跟中國人一樣是漢人,但是生活樣式截然不同,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臺灣從清朝時代開始就不曾受到中國的照顧,因為有日本統治的50年間,臺灣才得以發展成今日的樣貌。我覺得日本人和臺灣人的個性是最契合的。」
也可以說,郭先生這樣的個性使然,所以才能在日本成功製作出臺灣拉麵吧。味仙的菜單上,不只是雞翅,還有炒蛤蜊、炒青菜、香腸等,一道道耳熟能詳的臺灣料理。雖然目前受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無法去臺灣,這裡成了能夠品嚐到臺灣味道的珍貴美食殿堂。筆者在訪問的同時,也點了幾道熱門的菜色,每一道都與臺灣的味道如出一轍。郭先生偶爾會到臺灣走走,他把在臺灣嘗到的料理一道道精通之後,加入味仙的菜單裡面。透過味仙的料理,可以深切感受到臺灣出身的郭先生一路走來的人生路和故鄉愛。
臺灣拉麵的人氣高漲後,有很多中華料理店的人到訪味仙,模仿味仙的味道,也在自家店裡推出臺灣拉麵。有人建議「註冊商標比較好」,但郭先生採取開放自由的態度,於是名古屋的許多家店裡都推出了臺灣拉麵,甚至還列為「名古屋料理」。
「我一旦取得專利或商標的話,其他店就會無法繼續使用,而且如果這麼做的話,臺灣拉麵的名字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家喻戶曉。因為讓大家自由地寫在菜單上推出,所以「臺灣拉麵」才會如此有名。如果再聰明一點的話,善用人材,或許就能夠像安藤百福這樣擴大生意規模(笑)。透過料理,讓日本認同臺灣這個名字,我覺得很驕傲。身為臺灣人,與有榮焉。」
現在,安藤創立的日清食品也開始販售味仙臺灣拉麵的杯麵。郭先生也協助監製開發,徹底追求正宗的味道,他對日清的技術能力大力讚許:「吃過就知道,日清真的把它(臺灣拉麵)做的很好吃,日清的研發單位很厲害。」
臺灣人製作出的高人氣臺灣拉麵,由臺灣人創立的食品公司推出普及版的泡麵,讓它更廣為世人所知。其他,還有馳名全國、以「豬背脂」為人所知的尾道拉麵的起源,也是戰後不久由朱阿俊這位臺灣人在廣島縣尾道市的「朱家園」開始販售的「中華麵」。如此,被稱為日本國民食的拉麵為代表的,臺灣人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留下的重大足跡,讓日本人了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圖片全由筆者攝影
採訪協助:國方學先生、內田稔先生
標題圖片:味仙的臺灣拉麵
(*1) ^ 「農協」是指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簡稱JA。由日本農民及農業經營者所組成,並依照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法所建立的農業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