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微生物共存

會「思考」的腸和腦:神奇的腦腸互動機制

醫療健康 科學 自然環境

土井惠美子 [作者簡介]

最近,腸道與大腦頻繁進行資訊交換這一結論受到廣泛關注。我們認識到,包括細菌活性在內,如果腸道的整體功能紊亂,人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也可能導致認知症、憂鬱症和自閉症。本文請大腸激躁症的權威專家、東北大學心療內科的福土審教授,為我們講解腸道和大腦的互動機制。

福土審 FUKUDO Shin

東北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心療內科學領域教授、東北大學醫院心療內科主任。1983年東北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畢業,醫學博士。在擔任美國杜克大學醫學系研究員等職後,1998年任東北大學心療內科副教授,1999年起任現職。專業為心身醫學、行為醫學。功能性胃腸病羅馬診斷標準III、IV、V委員會委員。著作有《內臟感覺——腦與腸的神奇關係》(NHK Books)等。

大腦和腸道的密切關係

「腹黒い」(黑心腸)、「腹の虫が治まらない」(怒不可遏)、「腑に落ちる」(理解、領會)、「断腸の思い」(斷腸之情、悲痛至極)......日語裡有很多慣用語都和內臟相關,「生氣、憤怒」也可以用消化器官的症狀「むかつく」(噁心、反胃)來表達。英語裡也有「gut feeling」(腸道的感覺→直覺)、「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胃裡的蝴蝶→惴惴不安)等說法,這種表達方式似乎並不是日語獨有的。

「在很長時間內,人們一直認為大腦是深不可測的高級器官,而腸道只不過是消化系統末端的臟器之一,是為消化和排泄而存在的低級器官。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大腦與消化道、腸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無論聯繫過度還是缺乏,都會引發各種疾病。」東北大學心療內科的福土教授這樣說。

大腦和腸道相互交換資訊的現象叫做「腦腸互動」,據福土教授介紹,近年來研究發現,腸道並不是只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它是一個自行做出判斷並付諸行動的臟器。腸道的狀態傳遞給大腦,腦腸互動過度或缺乏,都會引發喜怒哀樂和好惡傾向等心理狀態的變化。正因如此,福土教授才強調「有必要重新審視消化道、腸道和大腦的關係」。

東北大學心療內科主任福土審教授
東北大學心療內科主任福土審教授

大腸激躁症的病因在於大腦和腸道的關係

大腦通過植物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消化道神經網路)、激素物質等對腸道產生影響。這些神經裡,有一種是直接連接大腦和腸道的迷走神經,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迷走神經有九成作用是自下而上將腸胃的訊號傳遞給大腦。

腦腸互動機制受損後容易誘發一種疾病,即大腸激躁症(IBS)。臨床診斷不出消化道功能異常,這種疾病是在社會壓力的影響下發病甚至惡化的。當人感覺到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時,會出現腹痛症狀,或是便秘、腹瀉和腹痛的症狀反覆出現,嚴重降低生活品質。

「IBS雖然有腸道症狀,卻是典型的與精神壓力相關的疾病。這種疾病在已開發國家很常見,日本大約10個人裡就有1個受這種疾病的折磨。」

福土教授團隊對①IBS患者②有症狀卻沒意識到自己生病的人③健康者這3類對象進行調查,發現與健康者相比,有症狀的人和IBS患者更容易患憂鬱症和焦慮症。IBS患者即使失敗了,也傾向於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而且其中很多人還患有述情障礙,與自閉症患者的性格有共同之處,他們因為無法用語言準確表述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很難理解他人的情緒,容易感到精神壓力。

下一頁: 在腹中共生的微生物

關鍵詞

憂鬱症 腸道 認知症 自閉症 大腦 腸易激綜合症 腦腸互動

土井惠美子DOI Em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部英語編輯。撰稿人、採訪統籌。曾供職美國Knight Ridder集團(現McClatchy)東京分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