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史普尼克危機

中國最尖端的「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

政治外交 科技 國際

當下,太空中出現了極具衝擊性的事態,被稱作「21世紀的史普尼克危機」。在本專題的開篇,我們請到了外太空法研究領域第一人、參與制定了日本宇宙政策的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法務研究科教授青木節子女士,她將為大家介紹成功發射了集高科技之大成的「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並在太空領域逐漸成為超越美國的宇宙強國「中國」的動向。

青木節子 AOKI Setsuko

歷任日本防衛大學社會科學教室副教授、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系教授等職,2016年4月起任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法務研究科教授。1983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系法律專業,1990年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大學法學系附屬航空與宇宙法研究所讀完博士課程,1993年獲授法學博士。專業領域為國際法和宇宙法。

美中在宇宙也要一較高低的時代

――如今是一個美中對抗的時代。雙方的爭鬥舞臺似乎正逐漸轉向宇宙。

青木   3年前曾發生過一次堪稱21世紀版「史普尼克時刻」(*1)的重大事件。然而在日本,它卻並不太為人所知。

――「史普尼克時刻」指的是蘇聯於1957年發射了一顆名為「史普尼克(Sputnik,俄語意思為伴侶)」的人造衛星。當年,美蘇比拼誰能率先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結果是蘇聯搶先了一步。從來沒想過會輸的美國,在那一瞬間僵住了。得知輸給了自己一直不屑一顧的蘇聯,美國人陷入了集體休克狀態。3年前又發生了一次類似的事件嗎?

青木   「量子科學衛星」照英文首字母縮寫稱為QSS,中國於2016年8月在全球率先將這樣一顆衛星送入了軌道。我所說的正是這件事。之後,美國一直未能追上中國的步伐。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2016年8月16日(新華社/Aflo)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2016年8月16日(新華社/Aflo)

――那顆QSS有名字嗎?

青木   那可是意味深長啊。中國給它起名為「墨子」(*2)。翻譯成英文,應該是Micius或者Mozi。據說在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宣導「兼愛非攻」之人。北京方面選擇這個名字的意圖暫且不談,中國通過「墨子」號衛星測試的,是未來通信領域核心中的核心技術。尖端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這麼說,如果能夠實驗成功,那麼在國家安全保障方面,中國將高出美國一頭。

具體來說,「墨子」號肩負著量子通信基礎技術的試驗和開發任務,就在此時此刻,運行在太空中與地面進行量子信號傳輸的衛星僅此一顆。就連美國也望塵莫及。
相較於在發射人造衛星的競爭中被蘇聯超越的歷史,當下事態的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由得將其稱之為21世紀版「史普尼克時刻」。

――美國有沒有做出反應呢?

青木   他們保持了沉默。或許也是因為需要從科學角度進行深入說明才能讓人理解吧,並沒有跡象表明普通民眾層面出現了史普尼克危機那樣的恐慌。

事實就是,在開發最適於軍事和外交相關機密資訊傳輸的通信技術方面,中國已經處於領先地位。所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華盛頓方面的千言萬語可以說都在這片沉默中得到充分表述。

――QSS這種技術,真的能夠保護通信機密嗎?

青木   就算集合所有電腦的運算能力,都無法解譯。據說無論採用何種形式,都不可能實施物理竊聽。這種狀態並非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量子理論本身就是這樣闡述的。

不過,信號的傳輸被稱作「與距離之間的較量」。因此,包括日本在內,各國一直都在嘗試能否在盡可能遠的兩個地點之間收發量子信號。中國突然成功實現了衛星與地面的量子信號傳輸,震驚了整個世界。如果量子衛星的數量不斷增加,那麼任何人都無法解讀、攻破的量子運算網路就意味著趨近於完成。

量子通信衛星 採用了量子密碼通信技術的人造衛星。這種通信技術利用了光的粒子性,任何電腦都無法解譯,在原理上不可能受到竊聽和監聽,是最尖端的通信系統。中國希望通過實踐這項技術,能夠「理論上永久解決資訊安全問題」。預計這種技術今後還將被用於軍事等領域。

(*1) ^ 史普尼克危機:東西方冷戰時期的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史普尼克號衛星,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帶來了危機感。史普尼克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加快宇宙開發的步伐,成立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並制定了阿波羅計畫。

(*2) ^ 墨子:中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西元前5世紀後期~西元前4世紀前期)。否定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做法,提倡和平論,主張拋棄利己主義,常懷博愛之心。當時形成了以墨子為核心的墨家思想,與儒家一樣,成為了戰國時代的主要思想。

下一頁: 領先於日本的中國宇宙開發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蘇聯 宇宙開發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