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退位的真正意義:致力於解決修改皇室制度問題的上皇陛下

社會 歷史

齊藤勝久 [作者簡介]

江戶時代後期以來,時隔202年再次出現了天皇退位的情況。這並非歷史發生了倒退,相反我們更應該認為,正如歷代天皇中有半數是在生前傳位一樣,這只是傳統的皇位繼承方式得到了恢復。這其中包含了上皇陛下的深思:希望通過讓位,來保證作為象徵的天皇能夠時刻與民同在,全身心地履行職責。

平成時代的「玉音放送」充滿說服力

雖然是困惑,但上皇陛下長期以來以象徵天皇身分深入民間的形象大家都有目共睹,基於實際經歷的那番講話確實具有強大的說服力。「(當時82歲)考慮到身體逐漸衰弱時,我擔憂或難以像迄今那樣,全身心地履行象徵天皇的職責。」「當天皇健康狀態嚴重不佳時,如以前曾出現的先例那樣,有可能導致社會停滯,甚至給國民的生活造成各種影響。」「在重新回顧我國悠久天皇歷史的同時,衷心祈願今後無論何時皇室都能與國民同在,(中略)象徵天皇的職責永遠不會中斷、穩定持續下去,在此我講述了自身的想法。」

上皇陛下在這次講話中,提到了「根據憲法規定,天皇沒有參與國政之權能」。他自己也一直擔心,這次講話是否會變成修改法律或制定新法的導火線,被人們理解為違反憲法規定。但正因為是為全體國民著想,他才希望讓位,而不是維持終身天皇的地位,這種想法贏得了國民的支持。在各家報社的民調中,90%左右的受訪者都對此次退位和新天皇即位表示了贊同。

明治時期被刪除的「退位」

上皇陛下在天皇在位30年間,屢屢訪問災區、祭奠戰爭死難者,作為一位「行動派天皇」履行了象徵天皇的職責。同時,他還為改善過度警備等問題費了不少心思。筆者認為,他親身參與了各種問題的解決和改革,最後一個課題就是皇室制度的調整。在前面提到的電視講話中,一開始就說到了「站在天皇的立場上,需要避免具體論及現行的皇室制度,而我想以個人身分談一談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

上皇陛下常常說:「傳統的天皇形象難道不就是與政治關聯少、為國民履職的『象徵天皇』應有的狀態嗎?」相反,在明治維新以後,近代化進程急劇加速的背景下,天皇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力,這個時代才是不符合傳統的。在明治中期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和舊皇室典範制定過程中,從傳統的皇室制度中剝離得最為徹底的一條制度就是「讓位」。

雖然當時也曾討論過允許讓位的方案,但由於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表示反對,所以從舊皇室典範中刪除了相關條文。伊藤認為,如果允許讓位,那麼天皇可能會被實際掌權的人強迫退位,或者皇室會出現分裂,構成亂局的禍源,已經變為近代國家的日本將發生動盪,因此「倘若天皇罹患了不治重症,只需設置(代行天皇權力的)攝政即可」。於是,日本不再設置天皇退位的規定,終身在位的天皇制就此誕生。

基於這種制度,大正天皇病重之時,皇太子(昭和天皇)擔任了5年攝政。參照這一先例,眾多國民一直深信,到了天皇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的時候,只要讓攝政全權代理即可。

下一頁: 挑戰只有自己才能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

皇室 皇室典範 天皇 天皇退位

齊藤勝久SAITŌ Katsuhisa簡介與署名文章

媒體人。1951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經系。曾在讀賣新聞社會部擔任司法記者,1986年至1989年期間負責宮內廳相關新聞報導,對「昭和時代的最後日子」和平成年代的開啟進行了採訪報導。在醫療部也擔任過採訪編輯工作。2016年夏成為自由記者。2018年5月開始在nippon.com上分6次連載「傳奇間諜佐爾格」。同年9月開始「聚焦兩次新天皇即位」的長期連載。多年來一直從事近現代史相關話題的採訪和寫作活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