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Journal》身障選手訪談錄

岩淵幸洋:身障人士桌球界的王牌選手,通過YouTube展現比賽的無窮魅力

東京2020 運動

1964年東京帕運桌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日本隊獲得了日本帕運史上的首枚金牌。時光荏苒,今年在東京再次舉辦的帕運開幕式上,有一位桌球選手擔任日本代表團的旗手,高舉日本國旗領隊入場。他就是26歲的岩淵幸洋。雖然上屆的里約帕運,他沒能站上領獎臺,但如今作為東京帕運的奪牌熱門選手,他背負著日本身障人士桌球界的希望與期待回歸賽場。

岩渊幸洋 IWABUCHI Kōyō

日本國家隊隊員。患有先天性絞扼輪綜合征(腳腕前端變細)和先天性足內翻疾病。從小接觸足球、棒球、高爾夫、滑雪等運動,國中開始打桌球。高3開始參加身障人士桌球國際大賽,在國內外大賽中嶄露頭角,並參加了2016年里約帕運。

像對待競技一樣重視「發聲」

2020年,岩淵幸洋開設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不定期上傳各類豐富多彩的視訊,內容包括談論自身身障、解說以往的比賽、展示平時訓練的情景、與一起奮戰的日本國家隊隊友開策劃會等等。之所以做這些,都源自一個想法——「吸引更多人觀看身障人士桌球的比賽」。

其中,有一個系列的視訊很值得關注。那就是他結合回顧以往的比賽,介紹可能在東京帕運成為自己競爭對手的世界頂級選手們。比如,他用門外漢都能聽懂的評論語言,從自身作為競技選手的角度,幽默地介紹世界排名第一、曾經參加健全人桌球大賽的比利時選手勞倫斯·德沃斯和世界排名第二、帕運金牌得主、前中國國家隊隊員、現澳洲國家隊隊員馬麟選手,分析他們為什麼那麼強。

「相反,那種幾乎沒指望的球居然也有效果,太有意思了。」
「他這個人,是超越了身障人士桌球運動的一種存在。」
「就算原本想打中台,但落點不見得就是中台。因為身障人士選手用力的方式不太一樣。」
「(雖然選手上肢身障)看上去和有手的正常人完全一樣。」

岩淵表示,自己把這種「發聲」看得「和競技同等重要」。比如,比賽過程中,選手們究竟有什麼樣的感受,帶著怎樣的想法在打比賽呢?正因為人們能夠接觸身障人士桌球比賽的機會太少,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發聲」能夠多少擴大人們對身障人士桌球的認知。

不光是運營YouTube頻道。去年11月,因為擔心日本國內選手的實戰經驗受疫情影響大大減少,岩淵幸洋還策劃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賽事「IWABUCHI OPEN(岩淵公開賽)」。由現役身障人士運動員出面說服贊助商舉辦體育賽事,實屬罕見。

「我就想創造各種機會,讓人們看過身障人士桌球之後覺得這項運動有意思。當然,這裡既有我自己想打比賽的心思,也有想讓大家來看比賽的想法,因此採取了各種防疫措施,策劃組織了這個賽事。賽場上的很多東西,僅靠上傳視訊是沒法向大家傳遞的。」

有些東西光靠視訊是無法傳遞的,希望大家身臨會場觀看比賽——這正是岩淵幸洋最想告訴大家的。

「經常有人和我們說,只看你們打桌球的話,看上去『很正常啊』,『看不出哪裡有什麼障礙』。的確,如果只看我們比賽的話,也許是這麼個感受。但實際上,當你進入賽場,就能感受到各類身障選手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傷殘等級不同的人情況各不相同,比如他們賽前備戰的模樣,若無其事地走路的樣子等等。可一旦開始比賽,站在同一個球場,他們便紛紛施展絕技奮力拼搏。我第一次去海外參賽時,最讓我感到吃驚的,就是選手們日常生活和比賽時的巨大反差。因此,我想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原樣傳遞出來,這也有助於創造身障人士體育文化。」

攝影:Gottingham
採訪、撰文:雜司谷千一
根據《GO Journal》的報導編譯

關鍵詞

東京奧運 帕運 身障人士 身障運動 桌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