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Journal》身障選手訪談錄

岩淵幸洋:身障人士桌球界的王牌選手,通過YouTube展現比賽的無窮魅力

東京2020 運動

1964年東京帕運桌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日本隊獲得了日本帕運史上的首枚金牌。時光荏苒,今年在東京再次舉辦的帕運開幕式上,有一位桌球選手擔任日本代表團的旗手,高舉日本國旗領隊入場。他就是26歲的岩淵幸洋。雖然上屆的里約帕運,他沒能站上領獎臺,但如今作為東京帕運的奪牌熱門選手,他背負著日本身障人士桌球界的希望與期待回歸賽場。

岩渊幸洋 IWABUCHI Kōyō

日本國家隊隊員。患有先天性絞扼輪綜合征(腳腕前端變細)和先天性足內翻疾病。從小接觸足球、棒球、高爾夫、滑雪等運動,國中開始打桌球。高3開始參加身障人士桌球國際大賽,在國內外大賽中嶄露頭角,並參加了2016年里約帕運。

以周密細緻的戰略,控制場上局面

與健全人打桌球不同,身障人士桌球有其獨特魅力——岩淵如此斷言自有他的道理。那就是,岩淵第一次被身障人士桌球吸引的時候。

岩淵國一時在學校的社團活動中與桌球「相遇」。由於患有先天性雙下肢功能障礙,兩隻腳腕的可活動區域很窄,必須佩戴矯形器才能進行比賽。即便如此,他還是和正常人一起,每天汗流浹背地參加訓練和比賽。國三的某一天,他從所參加的社會俱樂部球隊的教練那裡,得知了身障人士桌球運動的存在,出於興趣報名參加了比賽。

「身障人士桌球運用身體和力量的方法,和之前我接觸過的健全人的打法完全不同。桌球變得難以預測——你以為這個球會斜著過來,它卻直飛了過來;看對手擺出一副大力揮拍的姿態,可回過來的球卻是軟綿綿的…無論是擊球的時機、線路還是威力,都很難預測。我為此深感震驚,心想居然還有這種打法。再仔細觀察,發現有的選手特意用健全人絕對不會使用的防守膠板去削弱球的彈性,把球帶到自己的側面來打。我深切體會到了桌球的打法的多樣性,讓我感到不知所措,完全無力招架。這就是我最初參賽的體驗。

順便說一下,在那之前,岩淵其實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身障人士。但為了參加比賽,他生平第一次領取了身障人士證明手冊。

現在的日本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桌球大國,只要舉辦國際大賽,大家毫無疑問都期待日本選手能夠獲得獎牌。很多人在電視上看雙方選手高速對打或比分膠著的比賽時,都有手心捏一把汗的經歷吧。岩淵認為,能夠應付那種「速度」的,不是靠「反應」,而是靠「預測」。如果無法在對方擊球之前預測對方回球的落點,就不可能應對頂級球手的速度。

但是,在身障人士桌球比賽中,選手各自的身體特徵和比賽風格特點,會導致預測常常出現失誤。因為彼此都以肉眼可見的方式暴露了自己的缺陷,反而需要在更高層次上相互揣摩、相互欺騙,通過更加細緻周密的戰略來控制場上局面。

「我說過要針對對方的障礙部分猛攻,但只是如此的話對方就會習慣,所以比賽中戰況會逐漸變化。選手打比賽的某些習慣,隨著比賽的進行容易被人看出來。但這種習慣,究竟是因為選手的身障導致,還是有意識地故意做出的假像呢…對方也瞭解自己的身障,也就是弱點,如果不能準確識別,就有可能被對方帶節奏陷入被動了。但相反地,如果你能準確地看透,把握主導權並加以利用的話,那麼你會感到沒有什麼比這項運動更有意思了。」

你越是研究對方,自己同樣也會被人研究;你變得越強,就越會被人更進一步地研究,競爭對手也會越來越多。岩淵和排名靠前的選手交手過多次。但就算是同一位對手,每次比賽戰術都可能更新,以前管用的辦法,有可能在下一場比賽中就完全無效了。2020年以來,不要說國際大賽,就連國內大賽都無法順利舉行。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有限的影像資料去瞭解競爭對手的最新情況。此外,2021年修改了身障人士桌球的等級劃分規則。因此,在東京帕運上,岩淵有可能遭遇以往從未交過手的、來自其他等級的實力選手。

「以往很多時候,我靠發球就能得分。不過最近,我發球的特點逐漸被人瞭解,不太有效了。所以對於東京帕運,我也準備了一些秘密招數,以便隨機應變。為了讓自己習慣無法預測之事情的發生,必須培養應對能力,否則就無法取勝。」

下一頁: 像對待競技一樣重視「發聲」

關鍵詞

東京奧運 帕運 身障人士 身障運動 桌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