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Journal》身障選手訪談錄

岩淵幸洋:身障人士桌球界的王牌選手,通過YouTube展現比賽的無窮魅力

東京2020 運動

1964年東京帕運桌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日本隊獲得了日本帕運史上的首枚金牌。時光荏苒,今年在東京再次舉辦的帕運開幕式上,有一位桌球選手擔任日本代表團的旗手,高舉日本國旗領隊入場。他就是26歲的岩淵幸洋。雖然上屆的里約帕運,他沒能站上領獎臺,但如今作為東京帕運的奪牌熱門選手,他背負著日本身障人士桌球界的希望與期待回歸賽場。

岩渊幸洋 IWABUCHI Kōyō

日本國家隊隊員。患有先天性絞扼輪綜合征(腳腕前端變細)和先天性足內翻疾病。從小接觸足球、棒球、高爾夫、滑雪等運動,國中開始打桌球。高3開始參加身障人士桌球國際大賽,在國內外大賽中嶄露頭角,並參加了2016年里約帕運。

身障是選手的「弱點」,也是「特點」

「我的做法,就是針對對手的身障之處猛攻。」

當被問到什麼是決定身障人士桌球比賽勝負的關鍵時,他這樣回答道。只有身患身障的人才能把話說得這麼透,不可否認聽起來多少有些意外。岩淵幸洋是日本國家身障人士桌球隊隊員,2021年7月世界排名第4,有望在東京帕運上獲得獎牌。他對我的反應似乎早有預料,繼續解釋道:

「在比賽中我應該做的其實和其他球拍類運動完全一樣。一旦開始比賽,那就針對對手的弱點和動作可能有困難的地方猛攻,這是戰術,也是技術。如果因為可憐對方故意不往那個方向擊球,那反而是對對手缺乏尊重,也不公平。」
 
不管哪項運動,只要是正式比賽,選手們站上球場的那一刻,就相當於接受了事先亮明的所有條件。雖然聽上去理所當然。但身障人士桌球賽,不一定是同類身障的選手之間進行比賽。因此包含了很多不確定因素,使比賽變得更有意思。

這是怎麼回事呢?身障人士運動的很多比賽為了確保公平,根據選手的身障程度細分類別,由同類別選手之間去競爭勝負或一較紀錄高低。而身障人士桌球賽,雖然是根據身障的嚴重程度來劃分等級,但有可能出現左手身障的選手對戰右腳身障的選手,類似情況毫不稀奇。

儘管如此,身障人士桌球運動所使用的桌球台尺寸、高度,球拍規格,以及比賽規則,基本上和健全人桌球一樣,除了部分等級有特殊要求之外。也就是說,身障本身成了選手的「弱點」,也是「特點」。正是這種一目了然的非對稱性,使這項競技變得難度更大、更加複雜,也更容易出現精彩場面。身障人士桌球既不同於田徑、游泳等追求創造個人紀錄的運動,也不同於輪椅橄欖球、盲人足球等不同身障的隊員互補配合的團隊競技。決定身障人士桌球樂趣的,在於選手們的身障本身,而非其他因素。

「熟知桌球的人,能夠理解普通桌球比賽中選手們採取的戰術和比賽戰況。但平時不怎麼看桌球比賽的人也許就不太容易理解了。在這一點上身障人士桌球賽有優勢。因為大家都能肉眼看到選手擁有哪方面的障礙,多少能推測這位選手因為這種障礙恐怕難以應付那樣有針對性的動作。大家如果認真關注選手們會往對手的何處進攻,如何充分利用對手的弱點,那麼就會發現身障人士桌球比賽是非常有意思的。」

下一頁: 以周密細緻的戰略,控制場上局面

關鍵詞

東京奧運 帕運 身障人士 身障運動 桌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