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奇人物

《蒼鷺與少年》在海外市場大獲成功 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在哪裡?

文化 社會 動漫 漫畫

撤回了2013年的「隱退宣言」後,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時隔10年再度推出新長篇動畫,並憑藉此作品二奪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這也是吉卜力有史以來在海外熱度最高的作品。本文將圍繞其背景和宮崎駿動畫的精髓展開探討。

通過《魔法公主》《神隱少女》,成為世界級大師

以《風之谷》(1984年)為契機,宮崎駿的作家屬性在日本受到關注,在大眾中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在海外,《龍貓》(1988年)和《魔女宅急便》(1989年)雖然透過發行錄影帶等方式收穫了人氣,但吉卜力工作室和宮崎駿本人尚未打開知名度。

《風之谷》(1984年)© Studio Ghibli
《風之谷》(1984年)© Studio Ghibli

《龍貓》(1988)© Studio Ghibli
《龍貓》(1988)© Studio Ghibli

《魔法公主》(1997)© Studio Ghibli
《魔法公主》(1997)© Studio Ghibli

1999年,與先前作品相比較為晦澀的《魔法公主》在北美洲上映,宮崎駿作為「電影導演」評價越來越高。最具決定性的事件是2002年,《神隱少女》在柏林國際影展獲得金熊獎,這是首部獲得此獎的動畫電影。有別於單純的娛樂電影,《神隱少女》需要進行各種解讀,也使它在世界廣獲好評。

《神隱少女》(2001年)© Studio Ghibli
《神隱少女》(2001年)© Studio Ghibli

 《神隱少女》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時舉辦的記者會(2002年2月於東京千代田區的帝國飯店,時事)
《神隱少女》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時舉辦的記者會(2002年2月於東京千代田區的帝國飯店,時事)

如今,在電影界,動漫電影的潛力引發了新一輪的關注。今年的坎城國際影展上,「主競賽」「一種關注」「導演週」等主要單元都上映了動畫作品。動畫不再只是面向兒童的作品,作為一種電影表達形式,其存在感正在增強。可以說,《神隱少女》為這種轉變創造了契機。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之所以能獲得榮譽金棕櫚獎,或許也有這部分原因。

相信未來

「為孩子們製作動畫」,這是宮崎駿常常強調的信念。這種信念從其作品的結尾便可見一斑,宮崎駿總會在結尾傳遞對未來的希望。《風之谷》中,主角娜烏西卡即使身處垂死的世界中,也沒有放棄希望;在《蒼鷺與少年》的結尾,真人接受了新家庭。

現實世界充滿了令人沮喪的消息。但即使在這樣「邪惡的世界」中,也要積極樂觀,相信光明的未來——這正是宮崎駿想要告訴給孩子的。不過,被充滿希望的未來所吸引的,不僅是孩子們,也有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這些作品之所以能跨越世代鴻溝,引發廣泛共鳴,是因為它並非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包含了許多需要成年人也去正視和思考的複雜內涵。

多元的世界觀、不妥協的情節走向、永不熄滅的希望燈火,宮崎駿作品的這些特質讓孩子和大人們都深受吸引。這正是當今世界所期望的日本動畫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進一步拓展動畫作為電影表現形式之可能性的關鍵。

標題圖片:宮崎駿(nippon.com攝於2016年)和《神隱少女》《蒼鷺與少年》的海報© Studio Ghibli

關鍵詞

動畫 電影 奧斯卡獎 宮崎駿 吉卜力工作室 神隱少女 風之谷 龍貓 蒼鷺與少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