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脇麥眼中的臺灣電影魅力——與《老狐狸》導演蕭雅全的雙人對談

影訊 臺灣香港

稻垣貴俊 [作者簡介]

門脇麥首次參與臺灣電影演出的《老狐狸》一片,榮獲第60屆金馬獎四項大獎。導演蕭雅全訪日與門脇麥一同分享臺灣電影魅力及電影製作秘辛,並暢談日本電影的未來潛力。

蕭雅全 HSIAO Ya-chuan

1967年出生。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時期便積極從事影像製作。1998年,擔任侯孝賢導演作品《海上花》的助理導演。2000年,執導首部電影長片《命帶追逐》(Mirror Image)獲得第3屆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及年度導演新人獎、入選第54屆坎城影展導演雙週項目、以及第19屆杜林電影節導演新人獎等眾多獎項。2010年,第二部作品《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s)獲得第12屆臺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第47屆臺北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2018年執導作品《范保德》(Father to Son)為第20屆臺北電影獎開幕影片並獲得最佳導演獎。第四部長篇電影《老狐狸》榮獲第60屆臺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門脇麥 KADOWAKI Mugi

1992年出生。2011年電視劇《美女鮮師No.1》(NTV)為其出道作。2014年,參與三浦大輔導演作品《愛的放題》獲得第88回電影旬報十大新人女演員獎。電視劇作品有晨間劇《小希的洋菓子》(2015年/NHK)、大河劇《麒麟來了》(2020年至2021年/NHK)、《勿說是推理》(2022年/富士)等,大放異彩。主要電影主演作品包括《二重生活》(2016年/岸善幸導演)、《今天開始學會笑》(2017年/尾崎將也導演)、《若松獨立Go Go Go》(2018年/白石和彌導演)、《吉娃娃羅曼死》(2019年/二宮健導演)、《再見了,唇》(2019年/鹽田明彥導演)、《東京貴族女子》(2021年/岨手由貴子導演)、《解離》(2016年/加藤拓也導演)等。2024年主演新週日劇場《愛麗絲的廚房》(NTV)、並參與宮崎駿的舞臺劇作品《未來少年柯南》(5月28日起於東京藝術劇場上演)。

臺灣電影有但日本電影卻沒有的元素

—對門脇小姐而言,臺灣電影的魅力為何?

門脇麥  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等臺灣新電影時期的作品。電影中所呈現出臺灣這塊土地、歷史及其社會議題的彼此相關、密不可分,若不是在臺灣便拍攝不出這種氛圍。即便是不熟悉臺灣狀況的我,也能夠從電影中感受到當時生活樣貌的生動與真實。

本片再現1990年代前後的臺灣,於臺北郊外的街道打造了當時的景象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本片再現1990年代前後的臺灣,於臺北郊外的街道打造了當時的景象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蕭雅全  侯孝賢與楊德昌等人,是第一代試圖描繪出當時臺灣現實社會與人民真實生活的臺灣新電影時期的導演。在這之前,臺灣電影多為教育片或愛情通俗劇情,與觀眾實際生活相距甚遠。我們從他們那一代學習到許多,尤其是將焦點放在臺灣這塊土地以及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門脇麥  我認為在臺灣創作電影的人們,確實地承襲了來自上個世代對於臺灣的記憶與文化。我感覺日本電影圈似乎缺乏這一塊。雖然戰爭已結束近80年,但包含我在內,日本的年輕演員們是否每天感受著日本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呢?我想我無法拍胸脯保證說,「日本也有很多這樣的演員」。

—關於這一點,臺灣解除國民黨時期頒布的戒嚴令還不到40年,這段歷史對於電影製作是否有著深遠的影響呢?

蕭雅全  嗯⋯⋯(思考貌)的確,在臺灣這個地方,過往如此,迄今更是深切感受到中國存在所帶來的壓力。當我們要述說這片土地的故事或是拍攝電影時,絕無法忽略中國,要面對時經常也伴隨著重重困難。儘管只是回顧我們的歷史,中國的影響依舊存在。

—您的作品風格是否受到臺灣新電影時期的影響?這部電影中細膩地捕捉了臺灣的街道與文化,在飲食及料理的拍攝方式上也能看出您獨到的堅持。

蕭雅全  這部分沒有太大影響,不過我們看事物的觀點畢竟有相仿之處。以用餐場景為例,人們往往不會在住家之外的公共場合表達內心真實想法,這是因為一旦說出真心話,便容易產生意見分歧或與他人衝突的情形。雖然如此,用餐時依然常見到類似衝突發生。我認為「人們在用餐或在車內會吐露真心話」,因此我對於這兩個場景特別講究。與其說這是受到臺灣新電影時期的影響,我倒覺得這是我們與前輩們兩代人之間共通的文化記憶。

陳慕義(右)飾演謝老闆,以此作品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陳慕義(右)飾演謝老闆,以此作品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很可惜在日本上映的作品不多,但導演以往的作品以硬派作風著稱,深刻探討了當代社會及歷史議題。另外,導演也曾拍過廣告CM,請問創作動機從何而來呢?

蕭雅全  我拍攝電影的動機來自於我自己的價值觀和當時的內心糾葛,而且我也想描繪複雜的故事與人際關係。不過,我的上一部作品《范保德》(2018年)因觀眾接受度不高,在臺灣票房並不理想,因此吃了很多苦。我想或許是由於我長年在廣告業界始終顧及客戶需求,但當切換到電影時,我卻告訴自己「製作電影就別想這麼多」,所以忽略了觀眾想法,只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導致淒慘的後果。當然,身為一名創作者,我希望作品能確實傳達給觀眾,但也不想因此違背自己的內心。這部電影是我一邊摸索一邊糾結、費盡心力所製作出從過去的自己蛻變的作品。

不侷限於類型框架、具有深度且複雜的議題正是蕭雅全作品的魅力所在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不侷限於類型框架、具有深度且複雜的議題正是蕭雅全作品的魅力所在 ©2023 BIT PRODUCTION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下一頁: 透過臺灣演出經驗放眼亞洲電影之可能性

關鍵詞

臺灣 電影 國際交流 女演員 電影導演

稻垣貴俊INAGAKI Takat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撰稿人、編輯。海外電影評論家。影評、專欄、採訪報導等撰寫內容多元,刊登在書籍、雜誌、電影手冊、網媒等眾多媒體。同時擔任日本國內舞臺作品的調查研究與諮詢顧問,近年參與的作品有《潘朵拉之鐘》(杉原邦生導演)和木之下歌舞伎等作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