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階

臺灣的抗疫之路:從1895到2020的經驗

社會 文化 生活

「華麗島」一詞最早出現在1939年,由臺灣詩人協會發行一本以華麗島為名的文學雜誌,發行人是出身福島會津若松的西川滿。而更久遠之前,傳說在16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水手行船經過臺灣時,看到島嶼美麗的景色,忍不住發出「Ilha Formosa!」亦即「美麗島」(Beautiful Island)的讚嘆。不管是華麗島,還是美麗島,臺灣一直以來都深受各種傳染病威脅,可能是體內DNA遺傳了祖先的冒險基因與居安思危的警覺性,這一路對抗瘟疫的過程,幾乎可以寫成歷史長篇了。

日治與戰後抗疫路

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在下關春帆樓參與日清議和談判的大臣李鴻章曾有過這樣的說法:「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瘴癘之地,割之可也」。對於此言真偽一直有不少爭辯,但臺灣溼熱的氣候條件,所謂的瘴癘之地,確實飽受傳染病之苦。

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展開臺灣接收計畫時,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在臺灣澳底登陸之後,隨即展開數個月的乙未戰爭,士兵深受傳染病之苦,雖然民間也有親王率軍渡過曾文溪時,遭到埋伏砍殺,但是根據官方紀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真正死因應該是染上傳染惡疾病逝。

2015年出版的《傳染病與228》書中提到,臺灣最初的鼠疫病例應該是發生在1896年,由中國廈門地區傳入,長達20多年的流行期間,患者超過3萬人,死亡率高達80%。霍亂則是在1919-1920年間,從中國華南一帶經船舶從港口進入臺灣,再蔓延全島,當年患者總數達3836人,死亡率達70.2%。

過去的日本統治時期,1925年的「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警察功能之一是「惡疫豫防」(筆者攝影)
過去的日本統治時期,1925年的「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警察功能之一是「惡疫豫防」(筆者攝影)

為了抑制境外與島內的病毒交叉感染,臺灣總督府自1896年起,陸續頒佈〈船舶檢疫臨時手續〉〈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公醫規則〉〈海港檢疫規則〉〈下水規則〉〈家屋建築規則〉〈污物掃除規則〉〈大清潔法〉等「檢疫法令」,興建傳染病院並規劃隔離病房,同時研發製造疫苗,實施預防接種,統治臺灣的50年間,有效控制天花的流行,並讓霍亂與鼠疫在1920年之後就從臺灣絕跡,之後也僅讓天花出現零星病例,並從1929年開始,將日本種痘法在臺灣落實,也建置保健警察、防疫警察、醫藥警察執行各種防疫任務,因此在1925年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中,就出現過一幅「南無警察大菩薩」的海報,警察模仿千手觀音坐姿,標示六大任務的其中一項,就是「惡疫豫防」。

日本戰敗之後,國民黨政權接收臺灣,就在228事件發生的前一年(1946),天花在臺灣死灰復燃,從發病到死亡只消幾個小時的霍亂也緊接在後。嘉義布袋地區因為霍亂蔓延遭到政府封鎖,民眾為了購買生活必需品而衝出封鎖線,遭到員警以機關槍掃射。臺南新營地區則是因為民眾在農曆七月中元節聚集廟口看野臺歌仔戲,吃拜拜流水席,遭到持槍員警開槍,強令民眾解散。自此天花、霍亂、鼠疫又開始在臺灣大流行,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CDC)的資料顯示,霍亂自1962年最後一次大流行之後僅發生少數群聚感染,天花在1955年之後未有病例發生,鼠疫則是在1953年之後在臺灣絕跡。

下一頁: SARS建立憂患意識

關鍵詞

台灣 醫療 歷史 健康 日本統治時期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醫療 健康 歷史 日本統治時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