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日本漫畫興盛的原點就在大阪 劇情漫畫與劇畫誕生的城市

文化 娛樂 漫畫 動漫

日本動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矚目,因其豐富的題材與多元的價值觀。從科幻機器人、忍者題材,到奇幻、運動、政治、經濟、醫療等作品都有。故事人物擁有鮮明的個性,許多角色擁有內心脆弱的一面。這種多樣性的源頭,在於身為動畫原作的漫畫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題材。那麼,說到日本漫畫是如何成為孕育豐富故事的媒材呢?解開這道謎題的關鍵,就在大約80年前的大阪。

鎖定各個年齡層

以拳擊漫畫《小拳王》打響名號的漫畫家千葉徹彌如此敘述當時業界的動向:「劇畫就像一股黑潮,從大阪襲來。因為劇畫登場,作家才開始描繪人類黑暗的一面。」(2011年4月的衛星電視WOWOW的紀錄片)

另一方面,作家全被東京的雜誌奪走後,大阪的出版界頓時衰退。1960年代中期幾乎是毀滅狀態。而東京的劇畫風潮卻與之成反比,不斷擴大。1967年是《週刊漫畫ACTION》,1968年則是《Big Comic》,這些青年取向的雜誌陸續登場。此時,引領風潮的依舊是劇畫。就連手塚治虫也開始在青年取向的雜誌刊登劇畫風格的作品。

劇畫風潮興盛讓東京神田的書店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漫畫從此不再專屬於孩子,而是各個年齡層都會看的刊物,1973年10月(共同)
劇畫風潮興盛讓東京神田的書店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漫畫從此不再專屬於孩子,而是各個年齡層都會看的刊物,1973年10月(共同)

劇畫登場後,原本被定位成孩童娛樂的漫畫,開始有更廣闊的年齡層的讀者。題材也非常多元,諸如社會問題、政治、賭博、美食、醫療等等。文章開頭所寫的「日本漫畫的廣闊題材和多樣性」,就是在劇畫登場後,才終於得以實現。

2025年的現今,「故事漫畫」和「劇畫」都已成了不用的死語。但這兩者開拓的道路在1970年以後,錯綜復雜地分歧,造就了日本漫畫豐饒的世界。

歷史絕不能提「如果」,但如果沒有從戰爭結束後一直到1960年代後半,在大阪掀起的兩大漫畫表現手法變革,日本漫畫和日本動畫或許就不會如此受到全球的廣大矚目。(省略敬稱)

標題圖片: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手塚治虫作品集展覽「THE ART OF MANGA」,2024年4月(Oscar Gonzalez / Sipa USA / 路透)

關鍵詞

卡通 漫畫 大阪 動漫 石森章太郎 手塚治蟲 松本零士 藤子不二雄 齊藤隆夫 劇畫 故事漫畫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