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矚目,因其豐富的題材與多元的價值觀。從科幻機器人、忍者題材,到奇幻、運動、政治、經濟、醫療等作品都有。故事人物擁有鮮明的個性,許多角色擁有內心脆弱的一面。這種多樣性的源頭,在於身為動畫原作的漫畫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題材。那麼,說到日本漫畫是如何成為孕育豐富故事的媒材呢?解開這道謎題的關鍵,就在大約80年前的大阪。
在浪速的批發街中誕生的手塚治虫「新金銀島」
漫畫的「進化」是以現在的大阪市中央區松屋町為舞臺展開。這一帶自古以來都是整排商家經營人偶、玩具、零食、紙製品等物的批發商。但沒有多少人知道,這裡以前也曾有過幾間小出版社。

大阪市中央區松屋町的商店街。如今依舊被稱作「搜町(まっちゃまち)」或「雜町(ごっちゃまち)」,林立著許多批發商和專門店(PIXTA)

1960年的大阪市中央區松屋町(共同)
如今出版的中心地是東京,但直到江戶時代為止,卻是大坂(大阪的舊稱)、京都、東京三強鼎立。明治時,大阪也有突出的出版社,例如出版《猿飛佐助》等故事書,而讓「立川文庫」聲名大噪的立川文明堂。大阪的出版社大多集中在現在的大阪市中央區南船廠的心齋橋到松屋町一帶。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7年1月時,與松屋町比鄰的十二軒町中,出版實用書的育英出版社推出了一本漫畫單行本。那是酒井七馬負責原案、統籌,手塚治虫負責作畫的《新金銀島》。酒井是戰前就以漫畫家、動畫師之姿活躍於業界的資深老手。手塚治虫雖在後來被譽為「漫畫之神」,但這時還只是個就讀大阪大學醫學專門部的學生。

手塚治虫作畫的《新金銀島》(筆者攝影)
前一年,也就是1946年7月,手塚跟著漫畫家前輩大坂とき,去拜訪酒井的家。當時,酒井與手塚臭味相投,提出合作的想法。手塚就讀舊制北野中學(現在的大阪府立北野高中)時,就已經在摸索「並非小說,也非漫畫」的新式漫畫,因此他爽快地答應。兩人確立以酒井的分鏡稿為基礎,由手塚來作畫的分工創作。
《新金銀島》敘述少年主角為了尋找畫在地圖上的寶藏而出海,卻被海盜襲擊,並因暴風雨遇難,漂流到一座未知的島嶼。沒想到,這座島就是地圖上標示的寶島。當少年動身探險,海盜們又再度襲來…這是一部改編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冒險小說《金銀島》的故事,驚濤駭浪的劇情抓住了戰後孩子們的心。
「賣了四十萬部的暢銷作品」──這個數字是手塚自己說的,不過從戰爭結束後不久的紙張流通量和印刷技術推算,實際數字應該是幾萬部。即使如此,對兒童漫畫來說,依舊是個驚異的成果。
異端「故事漫畫」風潮
以此為契機,大阪掀起一陣意料之外的漫畫風潮。除了戰前就開始執業的出版社,連販賣玩具的小生意人也投入漫畫出版。作者大多和手塚一樣,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其中,也有後來創作出《日本沉沒》等書,成為科幻界大佬的京大生──小松左京。
將故事人物的個性塑造成像電影演員那樣複雜,再利用伏筆為故事帶來高潮迭起。避免單純的勸善懲惡,有時主角級的角色甚至會死。手塚將此稱為「故事漫畫」。
大阪的漫畫出版社之所以連沒有實績的作家都願意接納,是因為他們以出版單行本為主。東京的漫畫基本上只會刊登在孩童取向的雜誌上,而且頁數不多,因此作家全是老手。根本沒有新人加入的餘地。故事也大多單純、附說教意味,手塚的故事漫畫是異端。
東京的漫畫家和媒體都批評大阪的漫畫是程度低的「赤本」。即使如此,成為潮流中心的手塚還是離開酒井,完成自己的漫畫風格。
其中之一的成果就是1948年由不二書房出版的《失落世界(Lost World)》,總共兩集。這是手塚從國中時代開始,就反覆練習挑戰的長篇故事,內容描述為了逐漸靠近地球的瑪瑪恩勾星上的「能量石」,少年科學家、偵探、盜賊團、可疑的報社記者展開爭奪戰。後來由於報社記者背叛,少年科學家和一名陷入植物狀態的少女被留在瑪瑪恩勾星上,而重要配角的改造兔小咪回到地球時死亡的高潮,令閱讀的孩子們備受衝擊。

手塚治虫作的「失落世界」(筆者攝影)
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等,全國的年輕作家
手塚在大阪發展出的故事漫畫的魅力開始擴及全國。富山有藤子.F.不二雄和藤子不二雄A,宮城有石森章太郎,奈良有謀圖一雄,福岡有松本零士,這些人陸續邂逅手塚的漫畫,然後立志成為故事漫畫家。
手塚1950年時,在月刊雜誌《漫畫少年》開始連載《森林大帝》,正式前進東京。這部作品以非洲叢林為舞臺,講述白獅親子三代的故事,在最後高潮時,主角雷歐也死了。
手塚在1952年夏天通過醫師執照考試,將據點移到東京。而崇拜手塚,想成為漫畫家的孩子也長大,逐一在東京的雜誌出道。在大阪誕生的故事漫畫就這樣拓展至全國各地。

執筆畫漫畫的手塚治虫(時事)
貸本出版社衍生出的「新類型」
1956年,大阪再度有新的漫畫類型開始進化。年輕漫畫家經常出入位於當時大阪市南區(如今的中央區)安堂寺町,以「日之丸文庫」闖出名號的貸本出版社八興,他們創造出一種名為「劇畫」的新類型。
當時,日本有一種名為貸本屋的書店,全國約有三萬間。他們會在狹小的玄關處設書架,放置雜誌和書籍,以1本1晚10~20圓的價格出借。這種貸本屋會有一般書店沒有流通的貸本屋用書,而最受歡迎的就是漫畫。這種貸本有專門的出版社,而且大本營就位於大阪。除了八興,還有東光堂、文洋社、三島書房、若葉書房、金龍出版社等眾多出版社林立,凌駕了東京和名古屋。
大阪的貸本出版社規模小到無法與東京的小學館、集英社、講談社這些大型出版社相比,但他們的編輯方針是只要賣得出去,不會對內容指手畫腳。
當時出入八興的作者有齊藤隆夫、辰巳嘉裕、松本正彥、佐藤真希等人,他們都是革新漫畫過往表現方式的漫畫家。齊藤後來以《骷髏13》大受歡迎,辰巳也以《反叛的漫畫家》一作在北美和歐洲獲得人氣。他們當時都還只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

漫畫家齊藤隆夫以《骷髏13》闖出名號,在2021年9月去世。圖為在他幼時到國中度過的堺市舉辦的作品展示會,2021年11月,堺市堺區(時事)
對他們而言,他們已經無法滿足源於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發表故事漫畫的載體都是少年、少女取向的雜誌,主角也都是孩子。完全是小孩混入大人之中,將開車、持刀槍合理化的奇異世界。
「用紙與筆打造電影」
光顧貸本屋的人大多是在工廠和商店工作的年輕人。齊藤和辰巳等人於是開始嘗試創作相同世代的讀者也能接受的漫畫。不是孩子扮演超級英雄的故事,而是以寫實的人物在故事中活躍、苦惱、左右為難的漫畫。筆者在齊藤生前採訪過他,他曾說過:「我試著用紙筆打造電影。」
1956年,八興集合數名作家創作的短篇作品,開創貸本短篇集《影》,作家也陸續熱烈發表短篇創作。他們後來終於察覺自己的作品不適合冠上「漫畫」這個稱呼,便另取了一個名稱「劇畫」。提議的人正是辰巳嘉裕。

刊載劇畫作品的短篇劇畫集《影》(筆者攝影)
1959年1月,他們在大阪成立創作集團「劇畫工房」。1960年,其中的成員一個接著一個前往東京,在東京都國分寺市的某個公寓設立據點。而東京的出版社也效仿《影》,陸續創立貸本短篇集,他們也就成了大家搶著要的人才。
就連剛開始,以「暴力」、「圖很亂」為由迴避的兒童雜誌,也無法再對它的人氣充耳不聞。就算是孩童取向的雜誌,月刊《少年》也在1967年開始連載齊藤隆夫的特務作品《The Shadow-man》,而《週刊少年Magazine》也同樣開始連載齊藤的劍豪時代劇《無用之介》。
鎖定各個年齡層
以拳擊漫畫《小拳王》打響名號的漫畫家千葉徹彌如此敘述當時業界的動向:「劇畫就像一股黑潮,從大阪襲來。因為劇畫登場,作家才開始描繪人類黑暗的一面。」(2011年4月的衛星電視WOWOW的紀錄片)
另一方面,作家全被東京的雜誌奪走後,大阪的出版界頓時衰退。1960年代中期幾乎是毀滅狀態。而東京的劇畫風潮卻與之成反比,不斷擴大。1967年是《週刊漫畫ACTION》,1968年則是《Big Comic》,這些青年取向的雜誌陸續登場。此時,引領風潮的依舊是劇畫。就連手塚治虫也開始在青年取向的雜誌刊登劇畫風格的作品。

劇畫風潮興盛讓東京神田的書店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漫畫從此不再專屬於孩子,而是各個年齡層都會看的刊物,1973年10月(共同)
劇畫登場後,原本被定位成孩童娛樂的漫畫,開始有更廣闊的年齡層的讀者。題材也非常多元,諸如社會問題、政治、賭博、美食、醫療等等。文章開頭所寫的「日本漫畫的廣闊題材和多樣性」,就是在劇畫登場後,才終於得以實現。
2025年的現今,「故事漫畫」和「劇畫」都已成了不用的死語。但這兩者開拓的道路在1970年以後,錯綜復雜地分歧,造就了日本漫畫豐饒的世界。
歷史絕不能提「如果」,但如果沒有從戰爭結束後一直到1960年代後半,在大阪掀起的兩大漫畫表現手法變革,日本漫畫和日本動畫或許就不會如此受到全球的廣大矚目。(省略敬稱)
標題圖片: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手塚治虫作品集展覽「THE ART OF MANGA」,2024年4月(Oscar Gonzalez / Sipa USA /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