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的歷史:從《源氏物語》誕生的平安時代到出版文化繁榮發展的江戶時代

文化 歷史 社會 生活

「和本」是有史以來到明治初期,誕生於日本的所有書籍的總稱。在古舊書領域,據說和本至今仍是「現役」。在東京神田神保町的舊書街,別說數百年前的古書,就連1300年前奈良時代的手抄經書也有陳列銷售。橋口侯之介是老店誠心堂書店店主,也是著名的和本研究者。本篇將和他一起以和本為線索,梳理日本出版文化的歷史。

《源氏物語》如今是名揚海外的日本文學經典,但據說在紫式部執筆的平安時代,它被視為「不入流」的書籍。我們就先以這本日本最古老的長篇小說為切入口,來探索日本圖書的歷史。

謄抄想讀的故事

奈良時代以後,佛教昌盛,日本製作了大量佛教經典。專司寫經的「經師」開始活躍,後來業務範圍擴展到了裝訂成書。平安時代中期,日本還學會了製造品質好又結實的紙張。佛教經典、歷史書、公卿日記等以漢文記載的「正式」書籍被製作成「卷物」,被細心保管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雖然寺社及其周圍也有木版印刷工坊,但技術並未廣泛傳播。

另一方面,「以往的『物語』即故事都是口口相傳,所以沒有寫成文字的意識」,橋口說,「平安時代,『物』也指『物怪』(妖怪),古人認為,通過出聲『說話講述』,可達到鎮壓冤魂的效果」。

橋口侯之介在東京神田神保町經營和本、書法書等,是誠心堂書店的第二代店主。1974年,昭和初期進入岳父創業的這家書店供職,1984年繼承了書店。主要著作有《和本鑒賞》(角川文庫)等(nippon.com攝影)
橋口侯之介在東京神田神保町經營和本、書法書等,是誠心堂書店的第二代店主。1974年,昭和初期進入岳父創業的這家書店供職,1984年繼承了書店。主要著作有《和本鑒賞》(角川文庫)等(nippon.com攝影)

「將物語寫到書裡,這個意識萌芽於《源氏物語》成書的11世紀初,即平安時期中期。紫式部和清少納言等作者寫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閱讀。當時,讀者會抄寫內容,轉手或借給下一位讀者,由此傳播開去。」

當時對女性沒有必須使用漢文體書寫的規定,因此以《源氏物語》《枕草子》為代表的女性作品,用假名書寫,被視為不入流的「草」,裝訂成「冊子」,也稱「草紙」,而不是高級的「卷物」。

據《紫式部日記》記載,她找了幾位「能書家」(擅字之人)幫忙謄抄,再將紙張「綴集成冊」。

2019年發現的藤原定家抄本《源氏物語》的《若紫》。有一些校訂之處,一般認為是定家的手筆,京都市(時事)
2019年發現的藤原定家抄本《源氏物語》的《若紫》。有一些校訂之處,一般認為是定家的手筆,京都市(時事)

「紫式部並不是一口氣寫完一部長篇,應該是一點點追加的,整本書的結構是故事系列。而讀者在傳抄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錯誤,甚至有人隨意改變故事情節。因為沒有保留原本,所以沒法確認原文。紫式部之後又過了200年,到了鐮倉時代,(詩人、文學研究者)藤原定家展開校訂作業,最終確定了全54帖。」

下一頁: 追求「趣味性」的讀者群體擴大

關鍵詞

江戶時代 源氏物語 書籍 書店 神保町 舊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