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像

第四回:銅造菩薩立像

視覺日本 文化 歷史 藝術

六田知弘 [作者簡介]村松哲文 [作者簡介]

太迷人了!不由得被這尊佛像安詳和平的神態所吸引。

純真的表情,多麼惹人喜愛。

這尊佛像的神態舉止模擬兒童形象,姿態舒展直立,自然地向前伸出左手。這是一尊銅製菩薩像,童顏短軀,即所謂的「童子形」。左手結與願印,是意為「我來滿足你的願望」的印相(象徵證悟境界的手勢)。由於沒有可以證實這尊菩薩名號的標識,因此其名稱不詳。最後施以鍍金,所以也稱金銅佛。

童子形的佛像,一般認為其源流是中國的北周(557-581年)到隋朝(581-619年),以及朝鮮半島的新羅(356-935年)或百濟(4世紀前半-660年)的佛像。日本這種造型的佛像製作於飛鳥時代後期(白鳳時代,7世紀中期-710年)。

頭部正面和兩側佩戴的花瓣狀裝飾物是「三面寶冠」。中國北周、北齊(550-577年)的佛像就頭戴這種三面寶冠,飛鳥時代後期,日本也開始製作這種造型的佛像。從胸前垂落在身體正前方的裝飾物「瓔珞」也是同時代造像裡常見的元素。

很多金銅佛是中空的,在注入模具的銅水冷卻後,去除內部的泥土模骨,但這尊菩薩像不是中空狀態,而是由純銅製成。雖然也可推測當時沒有把泥土模骨挖出的技術,但內部氣泡少,鑄造狀態良好。

這尊菩薩像是「法隆寺獻納寶物四十八體佛」中的一尊。明治初期的「廢佛毀釋」運動中,寺院的佛像和經書被破壞或大批賤賣。法隆寺於1878(明治11)年將佛像進獻給皇室,以此保住寶物不流落民間。這其中有童子形的佛像、朝鮮半島製作的佛像、具有印度風格元素的佛像,而這尊菩薩像與這些佛像具有共同特點,從中可以窺見當時文化交流之一隅。

銅造菩薩立像

  • 像高:29.7cm
  • 時代:飛鳥時代(後期)
  • 收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 認定:重要文化遺產

標題圖片:銅造菩薩立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攝影:六田知弘

    關鍵詞

    藝術 歷史 傳統文化 博物館 傳統 美術 宗教 寺廟 佛像 美術館 藝術品

    六田知弘MUDA Tomo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攝影家。1956年出生於日本奈良縣。1980年,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院畢業。以「人和宇宙、自然之間的根源性關聯」為主題,以人、風土、建築物、石頭、水、牆壁、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物等各種事物為對象展開攝影活動。凸顯內在精神面的佛像攝影作品尤其備受海內外讚譽。主要攝影作品集有《雲岡石窟:佛宇宙》(2010年,富山房國際)、《羅馬式建築:光影中的隱匿之物》(2017年,生活之友社)、《佛宇宙》(2020年,同前)、《運慶》(2023年,求龍堂)等。www.muda-photo.com

    村松哲文MURAMATSU Tetsu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駒澤大學佛教系教授。1967年出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期滿退學。專業是佛教美術史、禪美術。曾就職於早稻田大學會津八一紀念博物館,後任現職。兼任禪文化歷史博物館館長。著作有《聽駒澤大學佛教系教授講佛像鑒賞入門》(集英社新書,2022年)、《關東 想去看看的佛像》(NHK出版,202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