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老齡化社會「日本」:關注衰老

恐山逍遙——站在生死邊界的灘頭

視覺日本 社會 文化 自然環境 觀光旅遊

大西成明 [作者簡介]

不論古今,人們求而不得的總是「長生不老」。衰老的盡頭,死神必然降臨。然而,死亡真有那麼恐怖嗎?今年72歲高齡的大西,站在有著「離黃泉最近的地方」之稱的恐山,凝視自己的衰老。

「人死後,會去恐山。」

青森縣下北地區自古就有傳說,認為恐山是連接此岸和彼岸的地方,死者亡靈會聚集於此。即便如今,為悼念摯愛的故人而到訪恐山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

宇曾利湖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湖。湖中心的八連峰叫作「恐山」。據傳,「宇曾利」原來讀音「Usori」,後來不知何時音變成了「Osore(恐)」。於是「宇曾利」山,便成了「恐」山。

「恐山」這個詞,聽著就晦暗陰森,帶有一股陰間氣息。

宇曾利湖和恐山一帶

宇曾利湖和恐山一帶

隨處供奉著風車,讓早夭孩童的靈魂不再孤單

隨處供奉著風車,讓早夭孩童的靈魂不再孤單

黃泉路上的「賽河原」。據說是因為早夭的兒童已經不能盡孝道了,所以才在這裡用石塊堆砌佛塔

黃泉路上的「賽河原」。據說是因為早夭的兒童已經不能盡孝道了,所以才在這裡用石塊堆砌佛塔

我20多年前,曾去恐山走馬觀花地逛過一次。這次在宿坊停留,準備慢慢「接觸」恐山。

硫磺噴湧,被黑色玄武岩的石塊包圍。這幅異樣的地獄光景讓人不禁想起「姥舍山」(棄母山)。然而,穿越這片地獄後,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翡翠般的碧水和白沙閃爍的「極樂濱」。

沐浴在晨光中的宇曾利湖和極樂濱

沐浴在晨光中的宇曾利湖和極樂濱

山門的仁王像。「阿」(圖左)為吐氣,「吽」(圖右)吸氣。表示宇宙從起始到終結

山門的仁王像。「阿」(圖左)為吐氣,「吽」(圖右)吸氣。表示宇宙從起始到終結

境內的硫磺溫泉小屋「藥師湯」

境內的硫磺溫泉小屋「藥師湯」

恐山菩提寺屬曹洞宗。因為積雪深厚,所以冬季會封山

恐山菩提寺屬曹洞宗。因為積雪深厚,所以冬季會封山

主持代理如是說。「人死後,靈魂會去哪裡?」「靈魂會去所愛的人那裡」。我不禁深以為然

主持代理如是說。「人死後,靈魂會去哪裡?」「靈魂會去所愛的人那裡」。我不禁深以為然

從紅色太鼓橋下流過的「三途川」將陰陽兩隔

從紅色太鼓橋下流過的「三途川」將陰陽兩隔

862年,慈覺大師圓仁開創恐山。大師的石像周圍綁著草鞋和手絹。參拜者供奉這些東西,是為了祈求故人能順利到達彼岸

862年,慈覺大師圓仁開創恐山。大師的石像周圍綁著草鞋和手絹。參拜者供奉這些東西,是為了祈求故人能順利到達彼岸

硫磺噴出口的聚集地帶素有「地獄」之稱,熱水不斷噴濺而出。關於生命的起源,近年「陸地淡水溫泉理論」受到追捧。它認為在40億年前,地球還被岩漿海洋覆蓋的時候,原初生命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出現的。或許從許久以前,人們就感知到恐山就是「死亡與再生」的聖地。

我透過這次連載採訪,最終似乎是在「何謂死亡?」這個問題的周圍打轉。我在恐山的岩石間逍遙,不禁想起了某位生物醫學者對死亡的思考。

「我自己都很吃驚,自己竟然覺得死亡是件好事。(中略)我更傾向於理解為意識從原本附著的纖維上被剝離,像輕輕吸氣那樣,被帶回到那個膜——那個我們生長的故鄉。由此,生物圈的神經系統又增添了一份新的回憶。」(摘自Lewis Thomas《細胞生命的禮讚》1976年,平凡社版)

這個塵世中的生者都在六道輪回中不斷轉生。圖為從背後遠望解救眾生擺脫六道之苦的「六地藏」

這個塵世中的生者都在六道輪回中不斷轉生。圖為從背後遠望解救眾生擺脫六道之苦的「六地藏」

攝影、撰文:大西成明

標題圖片:讓人聯想到「地獄」的恐山的岩石地貌

    關鍵詞

    青森 自然 死者 風景 寺廟 生死觀 佛教 墳墓 自然環境 喪葬 恐山

    大西成明ŌNISHI Naruaki簡介與署名文章

    攝影師。1952年出生於奈良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畢業。一直以「生命」與「身體」為主題進行拍攝。寫真集《象耳》獲得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1992年),《地球生物會議》海報獲紐約ADC賞金獎(1997年),雜誌連載《醫院的時代:醫院抒情曲》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2000年),寫真集《浪漫複健》獲林忠彥獎和早稻田新聞大獎(2008年)。原東京造型大學設計專業教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