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
生活 文化 歷史 自然環境 飲食-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西曆1月20日前後。雖然進入嚴寒時節,但白天慢慢變長,逐漸向春天過渡。舊曆把大寒之後的立春視作一年的開始,立春的前一天「節分」則代表一年的結束。節分這天,日本人會撒豆子驅邪。
冰上釣西太公魚
當湖沼的冰層達到一定的厚度就會向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在冰面上挖個小孔釣西太公魚了。受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湖泊和沼澤不再結冰。人們把現釣的西太公魚做成天婦羅或裹麵粉油炸,吃起來別具一番風味。
嚴冬時節的飲食文化「寒釀」
嚴冬時節適合釀製日本酒、味噌、醬油等發酵食品,所以發展出了「寒釀」的飲食文化。據說嚴寒時期製作發酵食品不易滋生雜菌,可緩慢發酵,風味更佳。
在這一時期,把蕎麥米和稻米用冷水浸泡後放在寒風中吹乾,叫做「寒曬」。遇冷後,米的味道更好,甜度也會提高。「寒曬蕎麥麵」和長崎縣島原市流行的「寒曬」(用「白玉粉」做成糯米團澆上蜂蜜食用)都是用這種方法製作的。
蠟梅
蠟梅在江戶時代初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當時叫「唐梅」。雖然開出的花朵形似梅花,但它屬於蠟梅科的落葉灌木,跟薔薇科的梅花種類不同。其特點是黃色花瓣酷似蠟雕,芳香宜人。
在俳句中,蠟梅叫「春鄰」,是晚冬的季語,表示春天已近在咫尺。像蠟梅這樣嚴冬時節依然怒放的花,總讓人感到春天的氣息已至。
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是飛到日本越冬的候鳥,特點是雄鳥胸腹部的羽毛呈鮮豔的橙色,體型比麻雀還要秀珍一些。因為發出的叫聲類似打火石的聲音,所以在日本也叫「火叩」。它們喜歡明亮開闊的場所,棲息在住宅地、公園和河邊等地。
初地蔵(1月24日)
每月24日是地藏菩薩的緣日,而一年最初的緣日叫「初地藏」。日本人親切地稱地藏菩薩為「お地蔵さま」(地藏大人)。地藏菩薩右手執錫杖,左手拿寶珠,守護兒童,救眾人脫離苦海。位於東京巢鴨地藏路商店街的高岩寺有著「阿媽們的原宿」之稱,這裡供奉的就是地藏菩薩。高岩寺因「拔刺地藏」而為人熟知,緣日當天,參道兩旁的商店櫛比鱗次,店裡擺滿了老年人喜歡的商品。
節分
「節分」的意思是季節的分界線,以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都叫「節分」。後來舊曆將表示冬去春來季節變化的「立春」定為一年之始,就只有立春的前一天才叫「節分」了。節分撒炒過的大豆是為了招來福氣,驅趕鬼怪象徵的禍患和災難。撒完豆子後,人們將自己年齡數的豆子吃掉,以祈禱無病無災。
這一天,全國的神社和寺廟都會舉行節分活動,千葉縣成田山新勝寺和東京淺草寺等地的寺廟還會邀請逢本命年的名人主持盛大的撒豆儀式。
節分當天,人們對著當年的「惠方」(吉利的方位)一口氣吃掉大壽司卷「惠方卷」。邊在心裡許願,邊默默地吃掉一整根未切開的壽司卷,這是惠方卷的標準吃法。一般認為這是正月的「惠方參拜」活動以另一種形式的再現。
相傳惠方卷是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初期,大阪商人為了祈禱生意興隆而開始的習俗。1977年大阪的海帶批發商行會策劃了促銷活動,並與超商的銷售戰略雙管齊下,一舉推廣到了日本全國。
節分這一天,日本人有裝飾「柊鰯」(有的地方叫「燒嗅」)的習俗,把烤過的沙丁魚頭插在帶葉片的柊樹枝上,然後裝飾在屋簷下。據說這種裝飾物對臭味或尖銳物有祛除作用,這一習俗由此而來。
鰤魚
鰤魚是「出世魚」,即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名字。不同地區各生長階段的叫法也有區別,關西是「tsubasu→hamachi→mejiro→buri(鰤魚)」,關東則是「wakashi→inada→warasa→buri(鰤魚)」。要長成「鰤魚」,大概需要4年時間。寒冷季節捕撈的「寒鰤魚」最為美味,可以做成生魚片、鰤魚蘿蔔煮或鰤魚火鍋等各種菜肴。
水菜
之所以命名為「水菜」,是因為這種菜只有土和水即可種植,引水到旱田的田壟間即可,不用施肥。京都人愛種這種菜,所以也叫「京菜」。以往主要用於火鍋或醃菜的原料,後來因其特有的香辣氣味可以去除肉和魚的腥味,所以也適用於西餐。水菜鮮脆可口,也適合做成沙拉。
監修:井上象英(INOUE Shouei),曆作家、曆法研究家、神道教師、東北福祉大學特任講師。長年擔任《神宮館高島曆》主筆,現在積極開展演講和撰稿活動。
標題圖片:山形市藏王溫泉滑雪場的樹冰(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