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二十四節氣在日本

小暑

文化 生活 歷史 飲食 自然環境

出梅後,天氣正式炎熱起來,小暑到來。暑熱與日俱增,直至下一個節氣——大暑。

小暑相當於西曆的7月7日前後。何時出梅很受關注,各地也越來越頻繁地遭遇大暴雨和局部短時強降雨。從這天起到立秋(8月7日前後)稱為「暑中」,之後是「殘暑」。蟬開始鳴叫,荷花次第盛開。

七夕(7月7日)

七夕是日本的「五節句」之一(五節句指的是1月7日「人日」、3月3日「上巳」、5月5日「端午」、7月7日「七夕」、9月9日「重陽」——譯注),蘊含著多種文化內涵,包括祈禱豐收的儀式,源於中國的牛郎織女的七夕傳說,祈禱裁縫和織布技術精進的祭神儀式「乞巧奠」,以及年輕姑娘為迎神而紡織和服布料的「棚機津女」信仰等等,一直傳承至今。

根據奈良時代流傳至今的七夕傳說,天帝看到女兒「織姬」每天勤於織布,無心玩樂,於是將她許給了老實能幹的牛郎「彥星」,二人喜結連理。然而婚後他們卻耽於享樂,天帝被觸怒,將織姬和彥星分隔在銀河兩岸,使其專心勞作。不料二人日日以淚洗面,根本無心工作。於是天帝許諾二人,只要勤懇勞動,即可在每年7月7日見上一面。織姬是天琴座一等星「織女星」,彥星則是天鷹座一等星「牛郎星」。到了夜晚,我們可以看到兩顆星在夜空中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的景象。

在小竹枝上掛上寫有心願的五色紙簽,這一習俗始於江戶時代。五色源於古代中國的陰陽五行說,本來是青(綠)、赤、黃、白、黑5色,但黑色被視為不祥,所以改用紫色。

七夕節(PIXTA)
七夕節(PIXTA)

七夕要吃「素麵」。只消水煮3分鐘即可食用,放入冰水冰鎮,就是涼麵。料汁用大蔥、生薑、紫蘇、蘘荷等調味,把麵條放進去蘸著吃。據傳奈良時代吃的不是素麵,而是將小麥粉和米粉揉成麵團,再拉成細繩粗細的「索餅」,後來才變成了「素麵」。

素麵(PIXTA)
素麵(PIXTA)

入谷牽牛花節(7月6日-8日)

明治初期,東京入谷有十多家綠植店開始種牽牛花,幾經品種改良後花開越發嬌豔,受到好評,於是便辦起了「牽牛花節」。1913年曾一度中斷,1948年在當地熱心人士的助推下重開。現在每年都有數十萬人參與,熱鬧非凡。

入谷的牽牛花市場(nippon.com)
入谷的牽牛花市場(nippon.com)

浴衣

浴衣起源於汗蒸浴為主流的平安時代(794-1185年),貴族入浴時或入浴後會穿一件單層的夏季和服「帷子」(katabira),洗浴時穿著的叫「湯帷子」(yukatabira)。安土桃山時代(1568-1603年)泡澡盛行後,泡完澡後穿在身上吸汗的衣服開始被稱為「浴衣」(yukata)。進入江戶時代後,公共浴池「錢湯」開始普及,浴衣也在平民中傳開,逐漸變成了睡衣。而到了江戶中期,越來越多的人把浴衣當便服穿著,開始流行在盂蘭盆節和看夏季煙火時穿浴衣出行。

身著浴衣手拿團扇的女性(PIXTA)
身著浴衣手拿團扇的女性(PIXTA)

下一頁: 東京淺草寺的酸漿花市(7月9日-10日)

關鍵詞

鰻魚 素麵 牽牛花 牽牛花會 二十四節氣 祗園 小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