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千利休:用茶道體現與美學融合的自然觀

文化 歷史

田中仙堂 [作者簡介]

茶道流傳至今,其集大成者是安土桃山時代的茶人千利休,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茶聖。利休試圖將融入美學的自然觀,以茶室和樂茶碗這種具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堪稱超越時代的日本美學革命家。

飲茶的習慣通過陸路和海路自中國傳到世界各處。傳入地均有各地獨特的茶器和茶點,還催生出了獨特的飲茶文化一直流傳至今。但是,為了喝口茶還專門弄出一個獨立的建築物來,對喝茶執著到這一步的,大概也只有日本人了吧。而將「茶室」這一飲茶專用空間設計出了最小版的人,就是千利休。

日本人對茶的講究讓傳教士目瞪口呆

據傳,將綠茶研磨成粉後放入茶碗中攪拌的飲茶方式,是隨著與中國宋朝(960-1276年)之間的貿易,於12世紀末傳到日本的。當時日本社會正在經歷從貴族統治轉向武士統治的時代變革。新穎的飲茶方式以武士為中心贏得了青睞。

據傳,1522年利休出生於堺的一個有名的商賈之家,為了成為合格的繼承人,具備該有的教養和高雅格調,17歲的千利休開始學習茶道。時值第二個武家政權室町幕府(1336-1573年)末期,幕府喪失了對全日本的統治力,日本進入戰國武將群雄割據的亂世。堺作為與中國明朝(1368-1644年)的貿易據點城市而繁榮起來,從16世紀後半葉起,又發展成為與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展貿易的國際貿易城市。

在堺地,商人之間的交流自不待言,作為武士與商人以對等的方式進行談判的場所,以品嘗抹茶為目的的聚會,即茶會非常興盛。抹茶是將茶樹的新芽掐尖,先蒸後乾燥做成茶葉,最後搗成粉末而成。因為需要加入熱水再攪拌飲下,於是便形成了一種對器物非常講究的文化。就像傳到歐洲的飲茶習慣催生出對中國產茶器的喜愛一樣,在日本,中國產的器具也深受愛戴。

如同歐洲人努力模仿中國瓷器一般,日本人還將眼光轉向了朝鮮半島燒製的陶瓷器,將之當做茶碗使用。而且在中國不受關注的陶器也在使用之列。除了茶碗,日本人對保存茶粉的容器也很重視,大型的叫「茶壺」,小型的叫「茶入」。其中,有些器具雖然上了釉,擁有獨特的光澤,但形狀看起來完全就是給小鳥喝水的小玩意,沒想到就連這種東西在日本也被視為珍寶進行交易——來到日本的傳教士目瞪口呆地記錄下了日本當時的風氣。

過去也被拿來與威尼斯相提並論的自治城市堺,作為可匹敵京都的文化發源地在史上自有其獨特地位。由於對外貿易而暴富的豪商或多或少都是茶人,今井宗久(1520-1593年)和津田宗及(?-1591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雖然生意規模不及這兩位,但23歲的利休以「亭主」身份舉辦了茶會並獲得認可,其後作為在茶會舉辦上獨具審美慧眼的茶人獲得了周圍的好評。

一介商人利休之所以備受關注,與織田信長(1534-1582年)的繼承者、確立了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1537-1598年)有著極大關係。信長和秀吉都喜歡將前代掌權者和政敵的茶具據為己有,並通過茶會來宣誓主權,宣揚權力的更替。

1575年,在眾多茶人中,織田信長選中了利休在他舉辦的茶會上擔任茶頭,代替自己點茶。利休當時53歲。信長死後第二年,1583年,利休在豐臣秀吉舉辦的茶會上也被欽點為代替秀吉點茶的茶頭。由於秀吉公開表示自己對茶器的喜愛,很多人為了討取這位繼任者的歡心,爭相獻上茶器。在這種狀況下,利休開始建議戰國大名也向秀吉獻上茶器。然後這種情況不斷升級,最終發展成利休幫助秀吉招攬戰國武將到他麾下。甚至有觀點認為,在秀吉1586年就任太政大臣,確立豐臣政權後,利休與豐臣秀吉之弟秀長一起成為了豐臣政權的中流砥柱。

下一頁: 對利休鎮魂的傳承

關鍵詞

抹茶 豐臣秀吉 茶道 戰國時代 織田信長 千利休 茶具

田中仙堂TANAKA Sendō簡介與署名文章

大日本茶道學會會長。公益財團法人三德庵理事長。1958年出生於東京都新宿區。本名為田中秀隆。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專業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著作有《茶與權力 信長、利休、秀吉》(文藝春秋,計畫2021年發行)、《千利休「天下第一」茶人》(宮帶出版,2019年)、《讀岡倉天心的<茶之本>》(講談社,2017年)、《茶湯名言集》(KADOKAWA,2010年)、《近代茶道的歷史社會學》(思文閣出版,2007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