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川端康成:諾貝爾獎獲獎感言的啟示

文化 藝術

谷口幸代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在他的諾貝爾獎獲獎演講中,不僅引用了日本古典文學和禪僧的言行,還強調了傳統文化與其自身的文學之間的關係。此次演講凝聚著追求日本審美意識的川端文學的精髓。

心系茶道的獲獎感言

12月10日,川端身著羽織袴(日本傳統禮服——譯注)出席了頒獎儀式,被授予了獎章和獎狀。為了紀念他的作品,獎狀上描繪了千隻鶴的圖案。12月12日,他發表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獲獎演講。川端用日語發表了這次演講,並由Edward Seidensticker進行了同聲傳譯。Seidensticker曾將川端的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後來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川端很友善地將收錄了此次演講原文和英譯的新書版稅與他對分。從這件事也能看出川端對譯者的尊重。

在這次演講中,川端試圖通過引用日本古典文學和名僧的言行來詮釋日本文化的審美意識,並展現出自身文學作品的精髓與這種審美意識的關聯。在演講的開頭部分,他引用了明惠上人關於月亮的和歌「明明皓皓明明皓,皓皓明明皓月明」,及其表達1224年(元仁元年)12月12日晚間心境的創作緣起。川端引用了一首與演講日期相符的和歌,手法非常巧妙。

川端在準備演講稿時,可能也考慮到了茶道藝術領域。他在演講中論及茶道藝術,諸如茶室的空間狹窄卻給人以無邊的開闊感,在茶室的壁龕裡只插一朵白色山茶花或牡丹花的蓓蕾,用水濡濕茶具以呈現潤澤的效果,等等。

茶人深諳茶室中的相遇一生僅此一次,全身心投入到一碗茶帶來的享受中。字畫的話,則將禪僧揮毫的墨蹟、物語畫卷的殘片或和歌古墨蹟斷片等裱裝成掛軸,根據季節和茶會的旨趣精心搭配茶具,懸掛在茶室的壁龕內招待客人。川端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他在演講中穿插引用了各種物語及和歌。此外,他還提及茶室、茶道插花和茶具等方面的茶事禮法,不著痕跡地向聽眾傳授了茶道的基本知識。

事實上,瑞典與茶道有很深的淵源。1911年,日本學家Ida Trotzig出版了《茶之湯:日本人的茶道(Cha-no-yu,Japanernas teceremoni)》一書,為了回應這本書的作者將茶道引入瑞典的熱情,日本造紙業巨頭王子製紙社社長藤原銀次郎於1935年捐贈了茶室「瑞暉亭」。令人惋惜的是,這間茶室在1969年被燒毀。1990年茶室得以重建,現在仍設在斯德哥爾摩國家民族學博物館內。回顧這段文化交流史,我們不難理解,川端在演講中利用茶道美學發表致謝辭並闡釋其文學作品的特點,選取的角度是多麼恰如其分。

標題圖片: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接受古斯塔夫國王的授獎,1968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時事)

關鍵詞

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文化 美學 茶道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

谷口幸代TANIGUCHI Sachiyo簡介與署名文章

御茶水女子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文學。以川端康成的文學為中心,研究「文學與美術的關係」;以多和田葉子的文學為中心,研究「跨境文學」。合著有《川端文學的世界》第三卷、第四卷(勉誠出版,1999年)以及《川端康成作品研究史集成》(鼎書房,2020年)。共同編著有《閱讀多和田葉子的「戲劇」》(論創社, 2021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