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川端康成:諾貝爾獎獲獎感言的啟示

文化 藝術

川端康成在他的諾貝爾獎獲獎演講中,不僅引用了日本古典文學和禪僧的言行,還強調了傳統文化與其自身的文學之間的關係。此次演講凝聚著追求日本審美意識的川端文學的精髓。

頒獎典禮臨近之際,依然沉浸在日本傳統文化中

川端於當年12月3日離開日本,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儀式。在宣佈獲獎後的兩個月裡,川端重新思考了日本傳統文化和藝術與其自身的文學之間的關聯。

其中之一是參加了光悅會的活動。光悅會是每年11月11日至13日在京都光悅寺舉行的追思茶會,以紀念江戶時代早期藝術家本阿彌光悅的文化遺產。川端在他獲獎的那一年在《在茨木市》一文中寫道,在紅葉繽紛的季節訪問了京都,並且享受了歷史悠久的茶道用具。

川端長期以來一直對茶道文化感興趣,在二戰後發表的代表作《千隻鶴》中,他描寫了茶道世界中人際關係的不道德性。1957年國際筆會第29屆大會在東京舉行,川端作為日本筆會的主席,在茶道流派之一的「裏千家」的説明下組織了一場茶會,招待來訪的國外文學家。鑒於這些情況,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去參加光悅會的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正是因為將作為首位獲獎的日本作家參加頒獎儀式,所以他才決定以此為契機深入體驗一下日本的傳統文化。

在參加完光悅會活動後的11月14日,川端在名古屋與陶瓷藝術家荒川豐藏促膝長談了一次。荒川發現了古志野陶的碎片,並致力於重現和製作志野陶。而川端在《千隻鶴》中通過志野茶碗的質感和顏色,描寫了一位富於誘惑力的女性形象。這是兩位藝術家的邂逅,他們的創作與志野陶有著不解之緣。

在這次會面中,荒川展示了他在1960年收藏的《鶴圖下繪和歌卷》。在這幅14公尺長的畫作中,俵屋宗達用金泥和銀泥描繪了飛舞的鶴群,本阿彌光悅在其間書寫了「三十六歌仙」的和歌。現在這幅作品被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重要文化遺產),當時為荒川的藏品。正是為了慶祝川端榮獲諾貝爾獎,荒川特意向《千隻鶴》的作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這幅描繪「千隻鶴」的名畫。

這篇小說的標題取自雪子去參加茶會時手拿的包袱布上的千隻鶴圖案,而仙鶴象徵著她的姿容之美、心性之美和舉止之美。這與川端戰後的另一部代表作《山之音》中菊子的女性形象有相仿之處。不難想像,當這幅描繪千隻鶴的名作展現在眼前時,藝術品收藏家川端的腦海中定會浮現出從本阿彌光悅到俵屋宗達、尾形光琳和乾山兄弟等一脈傳承的琳派的生動形象。

川端在寫給與其有深入交流的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信中表示,與這幅名作的「相遇」讓自己極為驚歎。對川端來說,與荒川的邂逅一定讓他再次思考了《千隻鶴》、志野陶和琳派之間的關聯。參加光悅會的活動以及與荒川的交流讓他重新認識到,自己的作品與日本傳統文化和古代藝術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繫。

下一頁: 心系茶道的獲獎感言

關鍵詞

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文化 美學 茶道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