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川端康成:與古代美術交融的名著,日本文學史的金字塔

文化 歷史 藝術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優雅的風格細膩地描繪了日本之美,從而享譽海內外,在1968年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雪國》、《山之音》等傑作是如何誕生的呢?本文將從美術和文學的角度揭開這個秘密。

文學作品是在何時、以及如何獲得靈感,又是如何將其具體化為一部作品的呢?當然,這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不過有時靈感就可能來自於偶遇的一幅畫。

1947年11月,川端康成前往金澤出席德田秋聲的文學紀念碑揭幕儀式,正是在那裡,他觀賞到了一組六扇屏風。川端也是一位美術收藏家。戰後,他對古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收藏有很多國寶級的作品,如浦上玉堂的《凍雲篩雪圖》、池大雅與謝蕪村的聯手之作《十便十宜圖》(兩者均現存川端康成紀念館)。這些作品在川端獲得後均被指定為國寶,可見川端有著敏銳的審美眼光。然而,川端對美術的熱愛並不僅僅局限於業餘愛好的範疇。在金澤與屏風畫的邂逅,也激發了川端創作新作品的靈感。

川端康成在位於日本神奈川縣逗子市的家中查看其收藏的古董,1972年4月(Aflo)
川端康成在位於日本神奈川縣逗子市的家中查看其收藏的古董,1972年4月(Aflo)

用電影手法去描繪的美和官能的世界

在觀賞屏風畫的時候,川端文學正迎來創作《雪國》的關鍵時刻,該作品後來成為享譽世界的名著。

1899年,川端出生於大阪府茨木市,以《伊豆舞女》(1926年)等作品被公認為是一位新銳作家,該作品描寫了一個舊制高中的學生與一群流浪藝人之間的相遇與告別。之後,他以關於淺草的報告文學作品《淺草紅團》(1929年-1930年)、和採用了被稱為「意識流」的新心理學手法撰寫的《水晶幻想》(1931年),以及描繪了一個討厭人類、只愛小動物的孤獨者的感受的《禽獸》(1933年)等作品,確立了自己的文壇中堅的地位,此時他正致力於《雪國》的創作。

在《雪國》中,主角島村從東京乘火車穿過鐵路隧道來到雪國的一個溫泉小鎮。他被鎮上藝妓駒子的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所吸引,但仍舊對她冷漠無情。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形象、隱喻典故和不固定觀點的靈活敘事方式等表現手法,巧妙地描繪了兩人之間的徒勞無果的戀情。在美國哈佛大學長期講授日本文學/日本文化的板坂元指出,該作品利用電影的手法,故意以特寫鏡頭展示駒子的睫毛和嘴唇,從而表現出島村和駒子之間的距離以及感性的氣氛,是一種新穎的寫作技巧。可以說,川端將這些文學技巧作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在追尋美和官能的世界的過程中,完善了自己的作品世界。

《雪國》是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創作而成的,他從1935年起,斷斷續續地在幾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說,後來將它們合併為一部作品。該作品於1937年以《雪國》為總標題出版,之後又有一系列的續篇和修訂版。在1947年的《小說新潮》的10月刊上最終連載完成《雪國續篇》後,第二年,即1948年,又重新編輯為單行本出版。這正是《雪國》的最終版本。在1972年川端自盡身亡後,人們發現了他用毛筆自書的《雪國》的簡短濃縮版本,名為《雪國抄》。川端在這部作品中傾注了他的心血,直至離世。

位於新潟縣湯澤町的旅館高半的房間「霞之間」,川端康成在這裡創作了《雪國》(時事)
位於新潟縣湯澤町的旅館高半的房間「霞之間」,川端康成在這裡創作了《雪國》(時事)

由此可見,《雪國》是一部經歷了複雜創作過程的作品,但由於是1947年在各種雜誌上發表後完成的,因此可以說這一年是川端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外,在翌年的1948年,伴隨著《雪國》的最終版問世後,他還準備開始出版自己的著作文集,這將是其文學作品的匯總。因此,他在金澤與屏風畫相遇時,正值他試圖重新整理自己從戰前開始的工作(作品),並將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

與古代美術的交融,開闢了新的文學視野

川端遇到的屏風畫是什麼樣的呢?他在給志賀直哉的信中寫道,他在金澤的一家古董店裡觀賞到了尾形光琳的菊圖屏風。這是一組六扇的屏風,用白胡粉(顏料)在金地屏風上勾勒出白色菊花。

觀賞完這個屏風後,他開始創作了另一部傑作《山之音》,它與《雪國》一樣,在1949年至1954年期間斷斷續續地在幾家雜誌上連載,後來被合併成一部作品。

在《山之音》中,以戰敗後滿目瘡痍的日本社會為背景,主角是年過六旬的尾形信吾,描述了他的衰老和家庭的問題。其標題的「山之音」指的是位於鐮倉的尾形家後山的鳴響聲音,當尾形聽到這個聲音後,他感到無比的恐懼,仿佛已被宣告了死亡。除了他自己的健康問題之外,他的女兒和兒子也都家庭不和睦,這讓作為父親的他感到心痛。在那些令人沮喪的日子裡,尾形暗中將自己年輕時仰慕的大姨子的形象,疊加在兒媳菊子的身上。每當看到鮮豔的紅葉就聯想到他的大姨子、以及用 「菊花」命名的菊子,她們的美在秋天的美景中更顯突出。

2017年,在川端康成的故鄉茨木市,發現了他的散文《我的故鄉》的親筆手稿,從中可以看到他反復推敲的痕跡。川端從3歲到18歲一直生活在茨木市(大阪府茨木市提供)
2017年,在川端康成的故鄉茨木市,發現了他的散文《我的故鄉》的親筆手稿,從中可以看到他反復推敲的痕跡。川端從3歲到18歲一直生活在茨木市(大阪府茨木市提供)

《山之音》中尾形所仰慕的兩個女性形象,菊子可能是來源於川端在寫作期間遇到的屏風畫而獲得的靈感,而主角的大姨子可能是他考慮到菊花和紅葉的傳統搭配而創作的。換句話說,「尾形菊子」這個名字是作為嵌入到作品中的一個象徵符號,表明該人物是來自尾形光琳的菊圖屏風。與古代美術的邂逅使川端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文學境界。

川端康成在《浮誇十事》(1962年)中寫道,在《山之音》的連載結束之後,他於1957年訪問了英國的西敏寺時,在聽唱詩班合唱的時候,他意外地想起了光琳的弟弟乾山的作品。川端對琳派美術的興趣,從俵屋宗達、本阿彌光悅到尾形光琳、乾山,都是顯而易見的。川端特別提到了根據藤原定家的和歌創作的《定家詠十二個月和歌花鳥圖》(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等);根據《伊勢物語》創作的《八橋圖》(文化廳收藏,重要文化財產);以及描繪了三條西美隆(室町時代後期的宮廷貴族和學者)的和歌以及秋季的花草籃子的《花藍圖》(福岡市美術館收藏,重要文化財產);還有描繪了白鷺和四季植物的《四季花鳥圖屏風》(五島美術館收藏),這些畫作和乾山的畫作中所描繪的日本之美使身處異國他鄉的他深感鄉愁。其中,《四季花鳥圖屏風》可以確定是川端的舊藏品,在這套屏風(六扇×兩組,共計十二扇)的左側,描繪了紅葉和白菊,與《山之聲》中的女性形象相對應。他在《山之音》中,將在金澤邂逅的光琳作品菊圖屏風和琳派的各種繪畫交融在了一起。

川端還在《浮誇十事》中提到了美術史家小林太市郎的學說,小林把《花籃圖》和《四季花鳥圖屏風》中描繪的花鳥,解讀為《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說,這一提及彰顯了川端對美術與文學交融的非凡興趣,而這正是他作品的核心所在。

此後,川端創作了《湖》(1954年),該作品描述了一個不由自主地尾隨少女的中年男子;以及《睡美人》(1960年至1961年),該作品描述的是在一個秘密旅館裡,被藥物催眠的美女與老人們共眠的故事,等等。川端在探索人之「性的深淵」的同時,也深化了自己的文學世界。於是,在1968年,他被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

標題照片:川端康成肖像照,1957年(時事)

源氏物語 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 美術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