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鈴木大拙:將禪(ZEN)傳向世界的佛教哲學家

文化 歷史

2020年11月11日迎來鈴木大拙誕辰150週年。大拙的功績是終其一生都在用英語向世界宣傳東洋和日本的思想。諸如塞林格小說中就有「鈴木博士」登場等等,他對海外文化人的影響不可估量,遠超對日本的影響。

對歐美文化人產生深遠影響

戰後,80歲後的10年裡,大拙有大半的時間都是在歐美大學的授課和演講中度過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聽大拙講座的聽眾中,有《4分33秒》的作曲家約翰·凱奇(1912年—1992年)和《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J.D.塞林格的身影。塞林格的《弗蘭妮與卓埃》(村上春樹譯)中能看到「鈴木博士(鈴木大拙)」的文字。此外,與傑克·凱魯亞克(1922年—1969年)等「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交流,讓大拙的影響力確實在更多圈層中擴散。

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在鐮倉研究生活的鈴木大拙(圖片提供:鈴木大拙館)
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在鐮倉研究生活的鈴木大拙(圖片提供:鈴木大拙館)

「我認為自己是身為日本人的世界人。」大拙如是說。他把東洋·日本的文化和思想傳到了西方,但他絕不是在討論東洋強於西洋,或者西洋強於東洋。大拙對「東洋/西洋的對立」「凡事都像有/無的對立那樣分成兩方來看」的二元論思想提出了質疑,他一直在強調一定要重視這種二元對立論出現之前的更為本源的東西。

大拙的本領,就體現在其基於自身體驗,以身作則來向世人展示這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1963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不過非要給他安個職業的話,大概應該是「佛教哲學家」吧。不過他本人從未以「哲學家」和「學者」自居。照顧晚年大拙的岡村美穗子告訴我,大拙曾說過:「我是學校的老師。」大拙真正自由的人生觀,即便是去世半個多世紀的現在,依然歷久彌新。

鈴木大拙 年表

1870 鈴木貞太郎(之後的大拙)出生於金澤市
1888 第四高等中學校(現在的金澤大學)入學
1892 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入學
1894 被授予居士號「大拙」
1897 赴美(27歲)。作為出版社編輯在美國伊利諾州滯留了11年
1909 回國(39歲)。就任學習院、東京帝國大學講師
1911 與美國女子比亞特尼斯·倫結婚
1921 就任真宗大穀大學(現在的大穀大學)教授(51歲)
1936 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學府發表演講
1938 英語版《Zen Buddh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日本譯名《禪與日本文化》《續 禪與日本文化》)發行
1944 出版《日本的靈性》
1949 再次赴美(79歲)。夏威夷大學講課
1950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發表演講
1952 開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課(82歲)
1954 用英語在德國、瑞士等國發表演講
1958 回國(88歲)
1961 翻譯《教行信證》英文版
1966 95歲病逝

標題圖片:在墨西哥的埃裡希·弗羅姆家閱讀漢籍的鈴木大拙。1956年,大拙86歲(圖片提供:鈴木大拙館)

關鍵詞

禪宗 哲學 歐美 佛教 思想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