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鈴木大拙:將禪(ZEN)傳向世界的佛教哲學家

文化 歷史

2020年11月11日迎來鈴木大拙誕辰150週年。大拙的功績是終其一生都在用英語向世界宣傳東洋和日本的思想。諸如塞林格小說中就有「鈴木博士」登場等等,他對海外文化人的影響不可估量,遠超對日本的影響。

在鐮倉邂逅圓覺寺高僧,步入修行之道

鈴木貞太郎1870年出生於石川縣金澤市本多町。鈴木家是加賀藩家老本多家的侍醫世家。貞太郎幼年喪父,在艱苦的經濟條件下繼續學業,早年結識了西田幾多郎和國文學家藤岡作太郎(1870年—1910年),結為畢生至交。尤其是和西田,兩人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相互學習,互敬互愛,結果各自超越了學者的範疇,成長為一代思想大家。

成為「大拙」之前的貞太郎經歷曲折。入學石川縣第四高中(現在的金澤大學)後,因家貧而輟學,在當地找了個小學教師的工作,之後也退職了。好不容易到了東京,上了東京專門學校(現在的早稻田大學)卻中退,上了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專科,之後又退學了。

去東京的理由是為了上學,但早就有參禪意願的貞太郎,1891年起開始在鐮倉圓覺寺修行。而他真正開始修行,是在認識管長今北洪川(1816年—1892年)之後。首次得見高僧,被詢問出身後,貞太郎回答「加賀的金澤」。高僧聽罷,遂點評了一句:「北國男子都很有毅力。」

關於出身問答的這段對話並不是多稀罕的事情,但洪川的語言僅僅是對一群生長於某片土地的人的氣質的一般性描述嗎?貞太郎成為「大拙」之後也常常提到這段記憶中的對話。從他的回憶似乎可以窺見貞太郎對洪川的話做了這樣的理解:「師傅希望我成為這樣的人。或是給予我一個使命,讓我必須成為這樣的人。」從結果來看,大拙無論上哪個大學都沒有完成學業。結識洪川,讓大拙放棄了大學的學業,選擇了修行一途。

下一頁: 第一次的海外生活長達12年

關鍵詞

禪宗 哲學 歐美 佛教 思想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