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三島由紀夫:超越時代的日本文化殉教者

文化 歷史

距三島由紀夫動機成謎的自殺已屆滿50年,其獨特審美觀的作品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許多讀者。本文將逐一介紹其代表作,帶大家認識三島由紀夫的一生。

將最後一份稿件交給編輯後,於同日自殺

其後,三島在流氓電影《乾風野郎》(導演:增村保造,1960)中擔任主演,又在細江英公攝影集《薔薇刑》(1963)中擔任模特兒,試圖摸索異於文學的新的存在依據。這些嘗試頗為成功,三島成為了媒體寵兒。

但這也意味著三島選擇了迎合不理解《鏡子之家》的日本戰後社會,媒體愈是炒作,三島的自我否定感便愈發強烈。為了一改自己所處的狀況,三島必須捕捉時代、對歷史提出新的圖景,創作規模更為宏大的作品來一決勝負。這就是《豐饒之海》(1965-1971)。

努力鍛鍊居合斬的三島由紀夫。攝於1970年7月3日(時事)
努力鍛鍊居合斬的三島由紀夫。攝於1970年7月3日(時事)

《豐饒之海》為四部作,描寫主角在明治、大正、昭和時代間屢次轉世的故事。小說開頭描寫日俄戰爭戰死者追悼儀式的光景,其荒涼風景瀰漫在《豐饒之海》全書作品世界的背景中,這也顯示了侵蝕戰後社會的虛無主義,其原點其實肇端於明治時期。這些往復輪迴的角色們,一面對抗著虛無主義,一面追尋著生之意義,最終於最後一本書的結尾,獲得幸福的體悟──原本該是這樣的。

但這樣的結局只是初期構想,在實際發表的第四本書中,結尾出現了大翻轉,讀者發現轉世輪迴只是錯覺,故事於此告終。三島在1970年11月25日將這份終稿交給編輯後便切腹自殺,帶給人們一片驚愕,其死亡真相至今成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三島在《豐饒之海》的結局裡深刻描繪出了時代最終將抵達的虛無主義圖景,而我認為,三島的自殺正是為了督促我們每個人試圖去尋求解方、跨越此虛無主義,而採取的終極行動。

標題圖片:攝於1970年的三島由紀夫肖像照(時事)

關鍵詞

自殺 文學 三島由紀夫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