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三島由紀夫:超越時代的日本文化殉教者

文化 歷史

距三島由紀夫動機成謎的自殺已屆滿50年,其獨特審美觀的作品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許多讀者。本文將逐一介紹其代表作,帶大家認識三島由紀夫的一生。

50年前,三島由紀夫高喊修憲主張、呼籲自衛隊奮起後便切腹自殺,消息震撼全球。他曾5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為知名作家,其死亡的消息使國內外許多人為之震驚,真正意圖卻至今成謎。謎團愈滾愈大,半世紀後的現在,人們仍持續扣問著其文學及死亡的意義。

三島生於1925年,隔年日本年號便由大正改為昭和,因此三島的實歲與昭和的年數是相同的。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昭和20年(1945年)他20歲,自殺那年是昭和45年(1970年),他45歲。若把昭和這個時代粗略分為三個時期:持續多年戰爭最終導致前所未有的破滅的前20年、從戰後的焦野出發創造高度經濟成長奇蹟的中間25年,以及其後的20年,那麼三島的一生正好與前兩期重疊。那是最具昭和特色的昭和年代,實際上,昭和時代幾乎是與泡沫經濟的崩壞一同落幕的,可以說三島先於時代,獻身為昭和殉死。

三島認為,文學作品應該要能表現一個時代,並偶爾提出異議,揭示一種新的歷史圖景,特別在後文將會提到的《金閣寺》以後的作品愈發彰顯這種特色。日本近代文學以作家誠實書寫自身體驗或身邊事物的「私小說」文類為主流,具有像三島這種創作意識的作家頗為罕見,但若放眼世界,舉凡巴爾札克、福樓拜、湯瑪斯‧曼、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創造小說歷史的大作家們,總能夠捕捉時代、批判社會、提出前景。三島也屬於這個譜系。

下一頁: 16歲發表文壇出道作

關鍵詞

自殺 文學 三島由紀夫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