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伊能忠敬:測繪精准日本地圖的第一人

文化 歷史

江戶時代,伊能忠敬花費17年時間測量了從蝦夷地(即日本北方原住民族群阿伊努人的居住地——譯註)到九州的廣大區域,並指揮團隊繪製日本全國地圖。測繪工作是在他55歲隱居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71歲,而他在73歲時撒手人寰,未能親眼見證地圖的完成。

耗費17年時間完成全國測量

1802年和1803年,他分別進行了第三次(東北地區日本海沿岸)和第四次測量(中部太平洋沿岸到日本海沿岸)以及東日本測量,繪製完成了東日本地區地圖。他把地圖鋪展在江戶城的大廳裡,將軍德川家齊也親臨檢閱。結果,他的工作受到了高度評價,被幕府提拔為幕臣,奉命開展西日本的測繪工作,而且第五次以後的測量成為了幕府的直轄工作,經費也完全由幕府下撥。

忠敬原本打算在三年之內完成西日本地區的測量工作。但西日本海岸線複雜,而且此前以忠敬門徒為核心的測量團隊裡又加入了政府天文臺的測量技術官員,領導這樣一個團隊也很不容易,最終花費十年時間,相繼完成了1805年到1806年的第五次測量(近畿和中國地區)、1808到1809年的第六次測量(四國地區)、1809到1811年的第七次測量(九州地區)和1811年到1814年的第八次測量(九州地區)。之後,又在1815年和1816年分別實施了第九(伊豆七島、忠敬因年事已高並未參與)和第十次測量(江戶市中)測量,前後共計耗費17年時間完成了全國測量工作。

「御手洗測量之圖」。圖上描繪的是1806年伊能忠敬一行測量大崎下島的港口城市御手洗(廣島縣吳市)的情景(圖像提供:吳市)
「御手洗測量之圖」。圖上描繪的是1806年伊能忠敬一行測量大崎下島的港口城市御手洗(廣島縣吳市)的情景(圖像提供:吳市)

「官板實測日本地圖 畿內 東海 東山 北陸」。包括樺太(庫頁島南部)在內,由四張圖構成全國地圖。這是幕府末期,江戶幕府依據《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伊能圖)的小圖編輯出版的,1870年由開成學校發行(國土地理院藏)
「官板實測日本地圖 畿內 東海 東山 北陸」。包括樺太(庫頁島南部)在內,由四張圖構成全國地圖。這是幕府末期,江戶幕府依據《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伊能圖)的小圖編輯出版的,1870年由開成學校發行(國土地理院藏)

忠敬的實測方法,除了「導線法」外,還使用了「交會法」,通過從各地觀測山、島的方位角,求得其位置所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定經緯度,他進行了天文觀測。為了確定緯度,他測算了恒星的高度角,求出了高精度的數值。針對經度,他利用名為「垂搖球儀」的擺鐘對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現象的開始和結束時間進行測算,試圖通過比較各地的資料來求得結果。但由於當時沒有可以隨身攜帶的鐘錶,無法讓各地的資料同步,再加上天氣條件不好,最終未能成功。因此,《伊能圖》在經度方向上的精確度不高。

忠敬患瘧疾和哮喘多年,在開展全國測量工作期間也出現過因發病而不得不療養的情況。同時,在幕府直轄測量工作以前,和地方官員打交道也讓忠敬費勁苦心。幕府接管之後,各藩的態度也開始積極配合,給予了很多幫助。可以說,如果沒有至時和接任了天文臺工作的至時之子景保、沒有幕府的支持與各藩的配合,忠敬的全國測量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下一頁: 《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伊能圖)的完成

關鍵詞

文化 歷史 日本史 偉人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