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伊能忠敬:測繪精准日本地圖的第一人

文化 歷史

江戶時代,伊能忠敬花費17年時間測量了從蝦夷地(即日本北方原住民族群阿伊努人的居住地——譯註)到九州的廣大區域,並指揮團隊繪製日本全國地圖。測繪工作是在他55歲隱居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71歲,而他在73歲時撒手人寰,未能親眼見證地圖的完成。

隱居後開始實地測量蝦夷地

49歲時,忠敬將戶主權交給兒子,離開江戶在深川建起隱居之所,開始了隱居生活。他拜入幕府「天文方」(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天文臺長)高橋至時的門下,開始正式學習天文學知識。至時是當時日本天文學界的第一人,還精通西方天文學,還參與了日本曆法的修改。忠敬在宅院裡修建了專業的天文觀測設施,在向至時學習的同時,沒日沒夜地從事恒星高度角測量等天文觀測活動。

在學習天文學的過程中,他開始琢磨去測量地球的大小,為了求得子午線1度的長度,他用「導線測量法」測量了自家與「天文方」官署之間的距離和方位角,然後換算成子午線1度的長度,上報給師父至時。但至時根本不以為然,認為從這麼短的距離測出的結果誤差過大,沒有價值,至少要去蝦夷地(北海道)測出到江戶之間的距離。於是,忠敬自告奮勇開始了赴蝦夷地的首次測量活動。

當時,在幕藩體制下,沒有幕府許可,不能前往蝦夷地。由於俄羅斯等國家的船隻開始在蝦夷地出沒,給幕府造成了危機感。於是,以繪製地圖以探明蝦夷地地形為由,至時求得幕府高層的許可,獲准開展測量工作。忠敬每天可以領到7文5分白銀(相當於1萬日元左右),這可謂是幕府的資助事業。其他所需經費,則由忠敬自己負擔。

1800年實施的蝦夷地測量結束後,他向幕府提交了一份地圖,並獲得了肯定,因此他獲得同意繼續開展測量活動,於第二年前往東北地區東海岸實施了第二次測量工作。基於之前的測量,他算出子午線1度長28.2裡(110.75公里)。這個結果與當時最先進的天文書《拉朗德曆書》(Astronomia of Sterrekunde)中的數值基本一致,據說師徒二人為此高興得拉著手狂喜了一番。

下一頁: 耗費17年時間完成全國測量

關鍵詞

文化 歷史 日本史 偉人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