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本主義的「祖父」──二宮金次郎又回來
文化 財經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二宮金次郎像的遭遇
二宮尊德(1787-1856,其名字一般讀作「Sontoku」,但正式讀法是「Takanori」)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著名的農業行政專家。其乳名「金次郎」在日本廣為人知。少年金次郎背著木柴刻苦讀書的銅像或石像,在二次大戰前遍佈日本小學校園,他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二戰後,各個學校用於供奉天皇、皇后照片以及《教育敕語(教育相關敕語)》的「奉安殿」被相繼拆毀,金次郎的大部分雕像也隨之被撤除。
所謂「教育敕語」,是日本明治天皇在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發表的關於日本近代教育基本方針的言論。它提倡孝敬父母等儒家道德觀,要求培養學生效忠天皇以及對國家的忠誠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禁止了將「教育敕語」神聖化以及恭讀「教育敕語」的做法,於是「奉安殿」就漸漸消失了蹤影。
金次郎像原本和「教育敕語」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因有各地慈善家捐助,他的雕像常常會建在「奉安殿」的附近;並且,二戰前日本的國定德育課教材《修身》,將金次郎當作盡孝道和勤勉的典範,金次郎像就是依據當時教科書裡的插圖塑造的。由此,金次郎被視為與戰前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於是他和他的塑像一時間被人們拋諸腦後。
世間雖然存在有根深蒂固的「教育敕語」擁護論調,但這被視為禁忌,要想恢復《教育敕語》的地位,無異於癡人說夢。但金次郎則一洗舊時形象,作為小朋友學習的榜樣,正步步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茨城縣筑西市等地,還重建了金次郎像,而且從2018年開始,金次郎的身影重又出現在了日本小學的德育教科書上。
金次郎不僅是孩子們的榜樣,也是眾多企業家的榜樣,他的哲學思想、處事方法在二戰前後備受吹捧。有著「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美譽的澀澤榮一(將出現在2024年新版1萬日圓的紙幣上)就特別尊敬金次郎。從這個意義上講,金次郎或許可以被視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祖父」。
重建沒落的老家,拯救自己服務的武家
二宮金次郎1787年出生於現在的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栢山,他家原本是個富裕的農家,但1791年的洪水沖毀了他們的大部分田地。其父親花了5年時間才讓農田回復原狀,但卻因身心俱疲,在1800年金次郎14歲的時候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因此急轉直下,在窮困潦倒之中,金次郎的母親兩年後也去世了。
從此,16歲的金次郎寄居在伯父家,白天幫伯父幹農活,晚上不眠不休地刻苦讀書。但是,他的伯父認為農民不需要有學問,金次郎徹夜讀書是浪費燈油錢,總是狠狠地訓斥他。而他伯父的這種想法,在那個時代是很普遍的。
但金次郎可不是平庸之人。他在荒地上種油菜籽,收成後就到賣油的店換取燈油,以此繼續挑燈夜讀。白天他上山砍柴,背著木柴也不忘讀書。開篇提到的金次郎銅像和石像,就是以這段傳說為原型創作的。
金次郎20歲時回到老家謀求東山再起,希望買回原有的土地。為了賺錢,他給別人家當傭工,買回田地後,又將地裡收穫的大米、蔬菜賣掉賺更多的錢。24歲時他就擁有了1.4公頃的農田,成功地復興了家業。金次郎將現金收入看得和農耕同等重要,這是他能迅速重建家業的重要原因。
25歲時,金次郎成為小田原藩的家臣之長服部家的傭工。他的任務就是伴讀,陪同服部家的三個公子一起去小田原藩的儒學先生家求學。他跟在公子們身邊一同聽課,自己也增加了不少學問。
在服部家幫工時,金次郎創建了以儒教五常為信條的雇工資金互助會 「五常講」。大家一起拿出錢來借給需要用錢的人,並從中獲取利息。參加互助會的人必須遵守儒教道德,借錢者需要儘快償還欠款。因為沒有呆帳,又能獲得相應的利息,因此大家都樂於提供資金。
1820年,金次郎的「五常講」互助會發展成為由小田原藩出資,對象以全藩內全體武士的一項制度。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資金互助社。後來,在日本明治時期推出的《產業組合法》,據說就參考了金次郎的「五常講」和德國的「救濟資金貸款合作社」的做法。
此後,金次郎受命重建服部家的財政,實施了嚴格的緊縮政策。期間,他受到小田原藩藩主大久保忠真的賞識,1821年被派到藩主的分家——宇津氏的領地,也就是現在的栃木縣櫻町,負責那裡的重建。一介農民能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去重建藩主的領地,這在那個身份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實屬罕見。
振興荒廢的農村
1823年,金次郎攜妻子奈美、長子彌太郎一起遷往櫻町領地,著手重建那裡的農村。當時櫻町一帶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很低。當地人又性情懶散、無心耕作,以至於農田荒蕪,領主的年貢收入銳減。
金次郎就任後,首先對當地情況徹底地做了一番調查,據此設定重建所需的時間和各項目標,然後把這些資料寫入契約書,與小田原藩和宇津家互換合同——重建工作就是在這種十分現代的管理方式中開始的。其後的種種具體做法,金次郎也運用了很多現代企業家才有的理念和方式。
復興工作開始後,金次郎果斷拒絕了藩主無償提供的資金。此前櫻町就接受過藩主下發的補助金,但在金次郎看來,正是這些補貼削弱了農民的勞動意願,妨礙了櫻町的振興。
但重建畢竟是要花錢的。於是金次郎用自己的財產和從藩主那裡拿到的重建承包費,創建了低息融資制度。領地農民可以借錢購買農機具,待出售農作物獲利後再歸還借款。金次郎希望以此調動農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他還很重視農民互助協作的「打芋頭」活動。所謂「打芋頭」,原本是指將芋頭裝進桶裡,用棍子來攪拌去皮,這時用來代指農民們通過推心置腹反復商議,最終達成一致。農村的振興不僅需要每位農民辛勤勞作,彼此互相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譬如維修水渠、管理村民的公共用地「入會地」等,都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打芋頭」就是強化村民團結合作的一種手段。
金次郎還起用有才能的年輕人預估大米的產量,然後進行買賣交易,低價買進高價賣出。隨後在1836年的「天保大饑荒」中,櫻町因為事先購買了足夠的大米,從而將受災程度降到了最低。
獎勵「移民」是金次郎採取的另一項改革措施。當時,稻穀生產是農村經濟的命脈,而櫻町卻有很多農民因貧困而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以至於有三分之一的水田都化為了荒地。於是他從多子女的地區接收移民,以此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看上去進行得順風順水的櫻町復興,也曾一度遭遇挫折。一些反對金次郎的藩內武士和櫻町的反對派聯合起來排擠金次郎。特別是藩內派遣的一些官吏,和金次郎之間的對立非常嚴重。
金次郎因此暫別櫻町,閉居在千葉縣的成田山新勝寺,進行了長達21天的嚴酷斷食修行。結果他領悟出「一元觀」的真理。由此他堅信,所謂善與惡、苦與樂都是相對的,對立一方的內心一定是能夠打動的。
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金次郎回到櫻町後,當地的復興也開始得到順利推進。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在的時候,當地人深深地感悟到他的偉大之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藩內派遣官吏調動,換了新人。最終,櫻町重建大獲成功。在金次郎任期的最後一年,也就是1831年,櫻町的年貢米產量增長到金次郎到任初期的近兩倍。
從此,金次郎聲名遠揚,不斷有人想要委託他去重振當地經濟。據說他一生中受命重建之地,從現在的行政劃分來看,包含了九個縣以及北海道的600個村莊。
金次郎的「道德經濟一元論」
除了成功重建日本各地鄉村的功績之外,二宮金次郎獨創的「報德思想」也給後世留下了深遠影響。它宣導感恩報德,受之於父母、配偶、兄弟、天地自然的恩惠,要以行動來回報。金次郎在日本各地領導的復興重建就是基於這種報德思想實行的,因此被人們稱作「報德法」。
「報德思想」以「至誠」「勤勞」「分度」「推讓」為核心理念。其中「分度」是指量入為出,要根據自己的收入計畫支出,這是節儉和儲蓄的基礎。金次郎還提倡家庭和國家也應該這麼做。而「推讓」,則是一種利他主義的思想,提倡個人應將量入為出、節省下來的財富,用於幫助他人或貢獻於社會。
金次郎的得意門生,福住正兄(1824-1892)將報德思想概括為「道德經濟一元論」。因為金次郎認為,如果人們都能從克己、節制、利他主義出發來從事經濟活動,那國家和社會必將走向安定和繁榮。
馬克斯·韋伯(1864-1920)曾說,新教倫理的禁欲主義為近代資本主義的誕生做了充分準備。如此說來,金次郎可謂在思想層面為日本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金次郎對後世及世界的影響
金次郎的報德思想被眾多日本近代著名企業家們所繼承。除了澀澤榮一(1840-1931),還包括日本近代銀行家安田善次郎(1838-1921)、纖維機械發明家同時也是豐田汽車創辦人的豐田佐吉(1867-1930)、松下集團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1894-1989)、京瓷集團和KDDI的創辦人稻盛和夫(1932- )等。
金次郎的思想在國際上同樣備受關注。2003年,日中兩國研究人員創辦了「國際二宮金次郎思想學會」,在中國定期舉行研討會。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金次郎思想所提倡的道德倫理似乎顯示出其價值和魅力。(源引自曲阜師範大學網站)
進入令和時代,故事片《二宮金次郎》(五十嵐匠導演)即將在日本上映。此前用功苦讀的少年金次郎形象在日本深入人心,而成年後為農村改革做出重大貢獻的金次郎形象,則是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
電影《二宮金次郎》著重刻畫了金次郎在櫻町施行的「報德法」。有著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的現代日本人眼中,金次郎的思想和行為大概會顯得十分特別吧。明治時期讚美金次郎的歌謠《二宮金次郎》伴隨著片尾字幕響起,並反復著「二宮金次郎是我們的榜樣」這句歌詞,讓年長者無比懷念。二戰後一度銷聲匿跡的二宮金次郎,終於又回來了。
參考文獻
- 《你需要瞭解的二宮尊德》松澤成文著(PHP新書)
- 《二宮金次郎的一生》三戶岡道夫著(榮光出版社)
- 《二宮金次郎是誰》小澤祥司著(西日本出版社)
- 《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著(大塚久雄譯,岩波文庫)
圖片提供:報德博物館(神奈川縣小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