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夏目漱石——在世界各個角落被不斷閱讀的「永遠的當代作家」

文化 語言 歷史

日本現代文學大師夏目漱石誕生至今已有150年。儘管他是一位出生於日本江戶時期的小說家,但其作品仍令當代日本人心生感動,在世界上也獲得重新評價。本文主要回顧了夏目漱石49年的人生軌跡,及其描寫個人主義與孤獨痛苦的多部作品。

直視個人主義和孤獨,轉向「則天去私」

回溯漱石的小說,會發現這樣一個創作軌跡:在不斷地描寫個人主義及其衍生的孤獨痛苦之後,漱石的文學轉向了不受私心拘束、委身於天地之間的心境,也就是所謂「則天去私」的境界。

《我是貓》以貓為主角,通過「我」的觀察描繪了一群聚集在飼主家的奇妙知識份子和他們的人生百態,是一部引人爆笑的幽默小說。以貓作為敘述者的獨特寫作風格,以及借鑒「落語」栩栩如生的敘述方式,吸引了大批讀者,也在小說領域為漱石奠定了無法撼動的地位。

《草枕》描繪了一個畫家對充斥文明的東京生活心生厭倦,於是前往山中溫泉,展開了一段超越世俗慾望和是非的「非人情」心境下的遊樂之旅。

夏目漱石的前期三部曲是《三四郎》、《從此以後》和《門》。《三四郎》不僅描繪了青年純樸的愛情,也寫出了青春猶如「迷途羔羊」的危險。自《從此以後》開始,漱石喜歡在作品中描繪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

《從此以後》講述了一個生於富家,終日無所事事的知識份子深深地愛上了友人之妻,決心與其一同尋求獨立生活的故事。在《門》中,漱石描繪了一個政府機關職員在奪走朋友之妻後悄然度日,被罪惡感折磨渴求救贖的姿態。

在由《彼岸過後》、《行人》和《心》組成的後期三部曲中,個人主義和孤獨的主題成為了漱石深入探討的對象。

其中,《心》被收錄進當代日本的高中課本,是漱石小說中迄今為止閱讀量最大的作品。故事的核心是自殺的「先生」在寄給「我」的遺書中所講述的內容。「先生」背叛了學生時代的友人K,並與「夫人」結婚,導致K失意自殺。「先生」從此一直在苦悶中生活,最終因不堪個人主義及其衍生的孤獨痛苦的折磨,以明治天皇的駕崩為契機而自殺身亡。

漱石的遺作《明暗》是一部以不美滿的夫妻關係為主軸,追問個人主義與孤獨的小說。普遍認為小說最後的章節似乎想表達「則天去私」的思想,這是漱石晚年的理想境界。由於漱石過去的參禪經歷,主持漱石葬禮的圓覺寺管長(*3)釋宗演認為,漱石身上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真精神」。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之際,45歲的夏目漱石身帶喪章(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之際,45歲的夏目漱石身帶喪章(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3) ^ 在佛教、日本神道等教派中,管理一個宗派的最高職位或擔任這種職位的人——譯注。

下一頁: 近年不斷高漲的海外評價

關鍵詞

文化 日本文學 文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