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夏目漱石——在世界各個角落被不斷閱讀的「永遠的當代作家」

文化 語言 歷史

日本現代文學大師夏目漱石誕生至今已有150年。儘管他是一位出生於日本江戶時期的小說家,但其作品仍令當代日本人心生感動,在世界上也獲得重新評價。本文主要回顧了夏目漱石49年的人生軌跡,及其描寫個人主義與孤獨痛苦的多部作品。

在埋頭苦讀的英國留學期間罹患神經衰弱

1900年,漱石奉日本文部省「為英語研究」之命前往英國留學,於當年10月末抵達該國。抵英後,漱石與化學家池田菊苗一同居住了約兩個月。池田不僅是麩胺酸鈉的發現者,同時也是美味調味料「味精」的發明者。除了在自身專業領域外,池田在哲學方面也造詣頗深。而這些都在知識層面上對漱石產生了巨大衝擊。

留學的最後一年,漱石夜以繼日地勤勉學習。其後出版的以「何為文學」為主題的《文學論》,便是他這段期間刻苦學習的成果。就在這時,漱石的神經衰弱病情惡化,據說文部省曾一度懷疑他精神異常。

漱石臨終之地「漱石公園」(新宿區早稻田南町)中設立的銅像
漱石臨終之地「漱石公園」(新宿區早稻田南町)中設立的銅像

辭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職務,專注於小說家事業

1903年1月,漱石剛從英國回國,便就任第一高等學校的英文教授和東京帝國大學的講師。1905年1月,在俳人高浜虛子主辦的雜誌《杜鵑》上發表了小說《我是貓》的初篇,大獲讀者好評。其後,漱石在同一雜誌上又相繼發表了《倫敦塔》、《少爺》等作品,作為小說家迅速聲名遠揚。

舊版一千日圓紙幣上的漱石像(時事)
舊版一千日圓紙幣上的漱石像(時事)

1907年,漱石辭去全部教職工作,進入東京朝日新聞社,正式踏上職業小說家的道路。放棄日本最高學府——第一高等學校和東京帝國大學的教師工作,轉行成為小說家,漱石的舉動完全偏離了當時日本社會在出人頭地方面的觀念,成為一時的社會話題。同年,漱石搬至出生地附近的牛入區早稻田南町(現東京都新宿區)居住。「木曜會」亦在此址繼續舉辦,這裡後來被稱為「漱石山房」。

漱石在《朝日新聞》上刊登了《虞美人草》、《坑夫》、《夢十夜》等作品,廣為人知的前期三部曲《三四郎》、《從此以後》和《門》也均曾在該報上連載。

1910年,43歲的漱石因胃潰瘍在東京住院治療。出院後在修善寺溫泉(位於靜岡縣伊豆市)療養時,曾一度生命垂危,朋友和弟子紛紛趕來,引發一場騷亂。這一事件被稱為「修善寺大患」。

1911年,文部省傳來通報,要授予夏目漱石博士稱號,但漱石厭惡當時為學位而做學問的風氣,便婉言謝絕了。

從1912年開始,漱石的後期三部曲《彼岸過後》、《行人》和《心》在《朝日新聞》上連載至完結。在此期間,漱石的胃潰瘍再度發作,神經衰弱也日益惡化。1916年,漱石雖已開始《明暗》的連載,但終因胃潰瘍的惡化於同年12月9日逝世,終年49歲。《明暗》的連載也中斷於第188回。

位於雜司谷靈園的漱石之墓
位於雜司谷靈園的漱石之墓

下一頁: 直視個人主義和孤獨,轉向「則天去私」

關鍵詞

文化 日本文學 文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