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夏目漱石——在世界各個角落被不斷閱讀的「永遠的當代作家」

文化 語言 歷史

日本現代文學大師夏目漱石誕生至今已有150年。儘管他是一位出生於日本江戶時期的小說家,但其作品仍令當代日本人心生感動,在世界上也獲得重新評價。本文主要回顧了夏目漱石49年的人生軌跡,及其描寫個人主義與孤獨痛苦的多部作品。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是日本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出生於江戶末年的1867年,距今正好152年;逝世於103年前的1916年,終年49歲。儘管作為小說家,他生活在一個多世紀之前,但他的作品對當今日本人而言並不過時,可謂是一位「永遠的當代作家」。即便是在中國和韓國,夏目漱石也堪稱大眾耳熟能詳的小說家,而歐美國家則將他列為20世紀文學的開拓者。或許可以這麼說,在日本的現代文學中,漱石的小說是最早成為世界文學的作品。

歷經孤獨的幼年時期,成長為一名英文學學者

夏目坂下的「夏目漱石誕生之地」紀念碑
夏目坂下的「夏目漱石誕生之地」紀念碑

由於雙親的關係,夏目漱石在小學時頻繁轉學,先後進過東京府第一中學、二松學社(漢學塾),成立學社(英語塾),17歲時進入大學預備門(即日後的第一高等中學)學習。1890年考入帝國大學(即後來的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英文系,1893年升入同校的研究所。在大學預備門就讀時,漱石結識了俳句現代化的集大成者、俳人正岡子規。

儘管漱石後來以英文學學者的身分擔任了教職,但他當初之所以選擇在二松學舍學習,正是因為不喜歡英語。漱石一生愛好漢詩文,「漱石」這一雅號也出自中國成語「漱石枕流」的典故,表示不願言敗的頑強。可見漱石繼承了江戶知識份子以中國古典文學為基礎素養的傳統。(*1)

從大學時代起,漱石一直肩負教職。1892年,漱石擔任了東京專門學校(如今的早稻田大學)的英語講師。1893年就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的英語教師,據說當時的校長,同時也是講道館創始人的著名柔道家嘉納治五郎對漱石青睞有加,因此誠摯邀請他來該校任職。同一時期,漱石在鐮倉圓覺寺內的塔頭(*2) ——歸源院中參禪,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895年,漱石前往位於愛媛縣松山市的愛媛縣尋常中學任教。松山是正岡子規的故鄉,子規當時由於身患結核病正歸鄉靜養。漱石在松山與子規一同舉辦俳句大會,俳句創作水準亦日益精進。在松山的生活經歷成為漱石名作《少爺》的創作背景。1896年,漱石前往熊本縣的第五高等學校出任講師,其後擔任教授,在該校任職期間漱石與中根鏡子結婚。

唇上的八字鬚是漱石的標誌性特徵(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唇上的八字鬚是漱石的標誌性特徵(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1) ^ 中國的孫楚原本應說的是「枕石漱流」,結果卻說成了「漱石枕流」。被指出口誤後,孫楚強詞奪理地辯稱:「用石頭漱口是為了磨練牙齒,以流水為枕是為了清洗耳朵。」自此之後,「漱石枕流」便被賦予了不肯言敗的含義。

(*2) ^ 指禪宗寺院開山或者主持死後,弟子欽慕遺德在其塔的頭部或者同一地基內蓋的小院——譯注。

下一頁: 在埋頭苦讀的英國留學期間罹患神經衰弱

關鍵詞

文化 日本文學 文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