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開啟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從戰國時代走向穩定社會

歷史

追述戰國時代三雄的本專題即將畫上句號,最後一篇讓我們來看看德川家康的一生。幼年時期曾被織田家和今川家當作人質,境遇坎坷,爾後統治三河,在爭霸天下的關原之戰中贏得了勝利。最終登上征夷大將軍的寶座,為後來延續了260年的江戶幕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窺見的是,家康那巧妙的政治戰略和出眾的統治能力。

世襲制度的開端

就這樣統一了天下的家康於1603年被朝廷封為征夷大將軍,正式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武家政權)。算上亲藩、谱代、直臣(旗本・御家人)在内,家康总共可以调动超过20万人的兵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政权。

不過,在政治組織上,他以三河時期以來的家政機關為基礎,讓本多正信等重臣(心腹)、南禪寺的金地院崇傳和儒學家林羅山等顧問分擔政務。直到第三代將軍家光的時代,這一套複雜的政治制度才最終固定下來。

1603年,家康命令各方大名出錢出力對江戶城和城邑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天下普請)。對日比谷入海口區域實施大面積填埋,開闢了小名木川和道三堀等水道。除了這些水運工程外,還開始完善陸上交通。以江戶的日本橋為起點,修建了五條街道,並在沿途設立了驛站。最終,在家康晚年時,江戶發展成了一個擁有十多萬人口的大城市。

1605年,家康把受封才兩年的將軍之位傳給了兒子秀忠。此舉是為了向天下表明德川一族將世襲將軍之位。不過,此後他依然以伏見城和駿府城為據點,繼續把持著政治實權。

豐臣家的滅亡

另一方面,關原之戰後,大阪城的豐臣秀賴雖然降為俸祿不過60萬石(攝津、河內、和泉)的一個大名,但心向豐臣家族的大名依然不在少數。而且1611年,家康時隔多年再次見到秀賴後發現他已經長成一位青年才俊。據說就是此時,家康產生了要剷除秀賴,永保政權的念頭。

當年,豐臣一族重建了與秀吉大有淵源的京都方廣寺,寺內梵鐘的銘文刻有「國家安康,君臣豐樂」幾個字。由於「家」和「康」字被分開,家康故意找茬說「此為詛咒德川一族之辭」,於1614年調集20萬大軍包圍了大阪城。史稱大阪冬之陣的戰役由此拉開序幕,同年12月,雙方一度言和,但在次年,也就是1615年又重燃戰火(大阪夏之陣),最終秀賴自殺身亡,豐臣一族慘遭滅門。

同年,家康發佈一國一城令,要求西國大名毀掉除了居城以外的所有城樓,一舉削弱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此外,還以將軍秀忠之名發佈了嚴格統制大名的武家諸法度,禁止大名擅自聯姻或建造新的城樓。

下一頁: 徹底的權力統制

關鍵詞

江戶幕府 江戶時代 江戶 豐臣秀吉 德川幕府 織田信長 德川家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