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完成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為了社會安定實施結構改革

歷史

河合敦 [作者簡介]

繼上回介紹了織田信長,本篇把焦點放在豐臣秀吉身上。為主君信長報仇的秀吉,在16世紀末實現全國統一,統一度量衡,並派遣官員進行全國性的檢地,以石高(米的生產量)計算土地的生產力,確保稅收的穩定徵收。此外,沒收農民所有的武器,使其專心農耕,以防發生暴動(一揆),明確區隔武士和農民的身份等,為了脫離戰國的亂世,建構安定的社會,積極實施社會結構的改革。

確立刀狩令和身份制度

1588年,秀吉下令沒收農民的武器(刀、弓、槍、鐵炮),稱為「刀狩令」。當時的農民為防備敵人的襲擊,或受大名徵召出征,所以持有武器。但是,為防止發生一揆(武裝暴動),秀吉沒收他們的武器,並使其專心耕作。

1591年,秀吉發佈「人掃令」,禁止仕奉武士的武家奉公人(侍・小者等)轉行成為町人(譯註:主要是商人及部份工匠)或是百姓(農民),禁止百姓從事商業活動和兼差(即轉行為商人或職人)之類的。隔年,以關白豐臣秀次的名義,再度發布人掃令(身份統制令),分別對武家奉公人、町人(商人或職人)、百姓的戶數和人數進行全國性的調查,並且確定下來。

透過上述的太閤檢地、刀狩和人掃令,制定了基於職業區分的身份制度,原則上身份無法移動。還有,武士和商工業者往都市(城下町等)集中居住,村落只由農民組成。如此一來,所謂的兵農分離制度得以確立。

外交政策:迫害吉利支丹和朝鮮出兵

關於外交政策,秀吉起初延續了信長對天主教的保護政策,但是平定九州後的1587年,在得知肥前國的大名・大村純忠把長崎作為教會領地捐給耶穌會,把日本人賣到海外做奴隸,吉利支丹(天主教徒)破壞神社佛閣的事實後,突然發布「伴天連追放令」,下令驅逐外國傳教士,禁止其在日本活動。不過,因為法令頒布後依然獎勵南蠻貿易,法令無法徹底實行,過了不久,傳教活動再度死灰復燃。然而,1596年秀吉聽到漂流到土佐的西班牙船聖菲利普號(San Felipe)的船員證言:「西班牙利用傳教士擴張領土」,隨即逮捕傳教士和天主教信徒共26名,隔年在長崎處死(二十六聖人殉教)。日本和西班牙因此斷絕邦交。

長崎市內的二十六聖人紀念碑(PIXTA)
長崎市內的二十六聖人紀念碑(PIXTA)

當時,國內的大名和豪商為了交易進出東南亞。秀吉也在1588年發布海賊取締令,以確保貿易船在海上行駛的通航安全。不過,他也開始企圖征服國勢衰微的明朝,想要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國際秩序。而且,向朝鮮及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廳、菲律賓的西班牙政廳、高山國(台灣)要求朝貢。透過對馬的宗氏命令朝鮮「因為要進攻明朝,請擔任先導者」,卻遭到朝鮮拒絕。於是,秀吉在1592年率領15萬大軍從釜山登陸,開始侵略朝鮮半島(文祿之役)。

起初,日本軍以破竹之勢進攻,但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軍驅利用龜甲船斷絕了日本軍的補給,以民衆為中心的義勇軍也激烈抵抗。加上明朝援軍也加入戰局,讓日本軍陷入苦戰,戰局膠著。雙方一度停戰進入講和談判,但是決裂,秀吉在1597年再度以14萬的軍隊陣容登陸半島,企圖佔領朝鮮南部(慶長之役)。不過,這次也是一番苦戰,以秀吉之死為契機,隔年從朝鮮撤退。雖然兩度侵略朝鮮(朝鮮出兵)對朝鮮造成莫大的損害,日本國內也因浪費龐大的軍事費用和兵力,導致豐臣政權衰微。

加藤清正朝鮮出陣圖(Aflo)
加藤清正朝鮮出陣圖(Aflo)

下一頁: 華麗的桃山文化與歌舞伎的誕生

關鍵詞

大阪 豐臣秀吉 明智光秀 大阪城 桃山文化

河合敦KAWAI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東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日本史專業)。在高中教日本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研究家和歷史作家從事撰稿工作。著作多達200餘冊。新作有《逆向學習日本史》(光文社智慧之森文庫)、《從不同角度解讀明治維新》(Eastpress)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