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完成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為了社會安定實施結構改革

歷史

河合敦 [作者簡介]

繼上回介紹了織田信長,本篇把焦點放在豐臣秀吉身上。為主君信長報仇的秀吉,在16世紀末實現全國統一,統一度量衡,並派遣官員進行全國性的檢地,以石高(米的生產量)計算土地的生產力,確保稅收的穩定徵收。此外,沒收農民所有的武器,使其專心農耕,以防發生暴動(一揆),明確區隔武士和農民的身份等,為了脫離戰國的亂世,建構安定的社會,積極實施社會結構的改革。

實施獨裁政治

豐臣政權的財政基盤來自約200萬石的「藏入地」(直轄地)收入,其他還握有重要的礦山(石見大森、但馬生野等),並把都市(京都、大坂、堺、伏見、長崎等)置於支配下,向豪商籌措資金和必要的資材。

政治上,雖然有胞弟秀長和茶人千利休作為智囊,但秀吉實施獨裁,即使把關白一職讓給收為養子的外甥秀次後,也以「太閤」(稱呼已從關白引退後的人物)的身份持續掌握實權。只是,到了最晚年,設立五奉行、五大老制度,讓心腹的五奉行分掌政治,重要事項則交由有力大名的五大老進行合議。

此外,對1582年以後獲得的領地以及臣服的大名領地進行「檢地」(太閤檢地)。其實,在那之前有「指出檢地」,由農民或家臣自行向大名申告其所有的土地面積和收穫量,但秀吉不承認這項制度,派遣檢地官員實際去到當地,對農田和房屋所在的土地面積及等級進行詳細調查。透過檢地,秀吉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丈量單位如下。

「6尺3寸(約191㎝)四方=1歩。30歩=1畝。10畝=1段(反)。10段=1町」

土地(農田)的等級(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下下田的4階段)則由派遣到當地的官員訂定(石盛),將之乘以面積之後,計算出生產力(石高)。

在那之前的日本,一塊土地通常是數人利益重疊的狀態,但秀吉把農民(土地的直接耕作者)登錄到「檢地帳」(土地台帳)上,確保他們的耕作權,同時必須負擔繳納年貢和陣夫工作(戰爭時的動員、從事雜務的勞役)的義務,稱為「一地一作人」原則。另外,檢地帳以村落為單位製作,以村為單位徵收年貢(村請制)。年貢額度一般採二公一民,其比例為收穫量的3分之2上繳給領主(公),3分之1作為自己的收入(私),可見負稅之重。

1591年,平定天下的秀吉要求大名們提出領國的檢地帳(御前帳)和領土地圖(國繪圖),並依此正式決定大名的石高。並依據石高的多寡來決定軍役的負擔量。此項制度後為江戶幕府所沿用。

下一頁: 確立刀狩令和身份制度

關鍵詞

大阪 豐臣秀吉 明智光秀 大阪城 桃山文化

河合敦KAWAI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東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日本史專業)。在高中教日本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研究家和歷史作家從事撰稿工作。著作多達200餘冊。新作有《逆向學習日本史》(光文社智慧之森文庫)、《從不同角度解讀明治維新》(Eastpress)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