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完成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為了社會安定實施結構改革

歷史

河合敦 [作者簡介]

繼上回介紹了織田信長,本篇把焦點放在豐臣秀吉身上。為主君信長報仇的秀吉,在16世紀末實現全國統一,統一度量衡,並派遣官員進行全國性的檢地,以石高(米的生產量)計算土地的生產力,確保稅收的穩定徵收。此外,沒收農民所有的武器,使其專心農耕,以防發生暴動(一揆),明確區隔武士和農民的身份等,為了脫離戰國的亂世,建構安定的社會,積極實施社會結構的改革。

實現全國統一

天正10年(1582)6月2日,統一天下在即的織田信長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殺害。為信長報仇的,是身為織田家重臣的羽柴(豐臣)秀吉。

秀吉出生於尾張國的足輕(有異說)家(譯註:足輕是日本平安時代到江戶時期的一種步兵),仕奉信長後,開始嶄露頭角,爬升到重臣位置。發生本能寺之變時,秀吉在中國地方對毛利氏的高松城發動水攻,得知消息後,隨即和毛利氏議和,率兵返京(俗稱「中國大返還」),本能寺之變後,僅過了11天,就在京都郊外的山崎擊敗光秀(山崎之戰)。之後,在賤岳之戰(1583年)擊敗織田家的另一位重臣・柴田勝家。同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開始興建大坂城,旨在向天下昭告自己是信長的後繼者。1585年,令長宗我部元親臣服其麾下,平定四國,同年擔任關白。隔年,秀吉獲正親町天皇賜姓「豐臣」,就任太政大臣一職(朝廷最高職位)。

位於賤岳(滋賀縣長濱市)山頂的武將銅像(photolibrary)
位於賤岳(滋賀縣長濱市)山頂的武將銅像(photolibrary)

於是,秀吉以朝廷威權的背景樹立政權,下令禁止大名之間進行私鬥(俗稱「惣無事令」)。1587年,以違背此令為由,出兵征討薩摩的島津氏,將九州置於支配下。1590年,滅掉關東的小田原北條氏,並且壓制了東北地方的諸大名,統一天下。距本能寺之變,僅過了8年。

下一頁: 實施獨裁政治

關鍵詞

大阪 豐臣秀吉 明智光秀 大阪城 桃山文化

河合敦KAWAI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東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日本史專業)。在高中教日本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研究家和歷史作家從事撰稿工作。著作多達200餘冊。新作有《逆向學習日本史》(光文社智慧之森文庫)、《從不同角度解讀明治維新》(Eastpress)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