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夢想統一天下的織田信長

歷史

河合敦 [作者簡介]

從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過渡到安定社會的歷史劇烈變動裡,其中心圍繞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身上,本文筆者為知名歷史作家,藉由回溯三位英雄豪傑的人生,解說當時日本社會的特徵。本系列首篇文章要討論的是,在短時間內擴張領地,意欲一統天下的織田信長。

戰國大名的登場

織田信長生於天文3年(1534年),當時正值戰國時代的紛亂之中。享德3年(1454年),統治東國的鎌倉幕府長官──也就是擔任鎌倉公方的足利成氏,殺害了扮演輔佐角色的關東管領上杉憲忠,以此事件為始,鎌倉幕府喪失機能,東國則發生內亂,持續將近30年,接著進入了戰國時代。

另一方面,西國也在應仁元年(1467年)由於將軍足利義政以及管領家(擔任將軍的輔佐角色)的繼承問題,守護大名分裂成2個陣營,在京都展開激戰。這個應仁之亂持續長達11年之久,讓幕府的力量出不了山城一國之內。如此亂局之中,各地出現了許多以己之力分割土地、獨自支配的豪強。他們為了統領家臣及支配領國,制定了分國法(家法、壁書),其內容許多都提到了「喧嘩兩成敗」(譯註:日文中「喧嘩」指的是騷亂鬥爭,而「喧嘩兩成敗」則是日本室町幕府時代後期至江戶時代前期的法律原則之一,發生武力爭鬥後,不論爭鬥的因由、對錯,對雙方施以同等處罰)。不允許家臣間出現私鬥(個人鬥爭),紛爭皆由大名裁決。總而言之,此法律目的在於集中權力於大名,以及穩定領國。此外,在那些分國法裡也常常可以見到私人婚姻的規定和領地買賣的限制,以及農民未繳納年貢和禁止逃散(集體逃亡)的相關法令。

戰國大名要求家臣家申告自己擁有的土地面積和收入額度,並登錄於檢地帳(現在的土地台帳),這稱為「指出檢地」,大名依據名為「貫高」的基準將土地面積換算成金錢,掌握整體的收入金額。接著,大名保證了家臣身份地位和收入,同時也以貫高為基準要求擔任相符的軍事職位。而大名也以貫高為基準針對領國人民課徵年貢。

此外,戰國大名設置制度,將地侍(下級武士)作為「寄子」,依附在稱為「寄親」的有力家臣之下, 讓家臣們組織化(寄親・寄子制)。在戰爭時期,將這個「寄親-寄子」集團編成一個長槍隊或鐵砲隊,藉此實現以步兵為核心的集體戰術。交戰之際,從各村莊徵召農民擔任士兵和物資的補給人員,這個時期,武士和農民尚未完全分離(兵農未分離)。

為了領國的繁盛,大名也大肆開發新的田地和礦山。石見大森銀山、但馬生野銀山、甲斐・佐渡・越後的金山,就是在這個時期開發的。再加上為了發展農業,大河川的治水和灌溉事業亦相當盛行,例如武田信玄在釜無川和御勅使川的交匯之處,建造了堅固的堤防(信玄堤)。

無論如何,在這樣的戰國時代,以尾張武將信秀長子的身份,降臨這個世上的信長,不久便急速擴張勢力,之後很快地便朝向達成統一天下的方向前進。本文將追溯信長平定天下的事績,揭示當時的時代背景。

信玄堤的聖牛(左)和現在的信玄堤。武田信玄將木造聖牛築於川邊,發展出改變河川流向以防止河水氾濫的治水技術,成效卓絕。(甲斐市教育委員會)
信玄堤的聖牛(左)和現在的信玄堤。武田信玄將木造聖牛築於川邊,發展出改變河川流向以防止河水氾濫的治水技術,成效卓絕。(甲斐市教育委員會)

下一頁: 邁向統一尾張之路

關鍵詞

戰國時期 織田信長 明智光秀

河合敦KAWAI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東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日本史專業)。在高中教日本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研究家和歷史作家從事撰稿工作。著作多達200餘冊。新作有《逆向學習日本史》(光文社智慧之森文庫)、《從不同角度解讀明治維新》(Eastpress)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