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偶天國

妖怪:虛構的精神世界,樂在其中的日本人

文化 社會 歷史 時尚

從《鬼太郎》、《妖怪手錶》,到最近的阿瑪比埃、《鬼滅之刃》等,對於日本人來說,妖怪是很容易讓人親近的。儘管其他國家也存在幽靈等超自然現象的傳說,但很少將它們創作成各種角色,製作以它們為主角的動漫、電影等。為什麼在日本,本應令人懼怕的妖怪卻走向了娛樂化呢?

這世上,有時會發生一些無法用常規思維理解的怪事。這些怪事有的明顯離奇,比如目擊本已死去的人或從未見過的怪物;有的只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比如在空無一人的地方聽到人聲或看到詭異的火光。無論什麼怪事,都會亂人心神,讓人不寒而慄。

日本民俗學將引發這些怪異現象的事物稱為「妖怪」。「妖怪」一詞自古就有,但直到明治時代哲學家井上圓了(1858—1919年)提倡「妖怪學」,開展各種消除迷信的啟蒙活動,大眾才開始使用這個詞,而後作為民俗學的學術用語被沿用了下來。1968年,漫畫家水木茂(1922—2015年)基於民俗學著作等創作的漫畫《鬼太郎》被製作成動畫,掀起了「妖怪熱潮」,自此妖怪成為在日本廣為人知的娛樂形象。不過,這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就已經誕生了將妖怪娛樂化的文化現象。

水木茂創作的《鬼太郎》中的妖怪們©水木PRODUCTION(時事)
水木茂創作的《鬼太郎》中的妖怪們©水木PRODUCTION(時事)

下一頁: 用妖怪角色打造虛構樂園

關鍵詞

Kawaii 江戶時代 妖怪手錶 妖怪 民俗學 吉祥物 寶可夢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