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味

我在日本的無麩質飲食奮鬥記:打造營養快樂的飲食生活

醫療健康 飲食

Anne KOHTZ [作者簡介]

無麩質飲食(麩質即麵筋——譯注)不使用麵粉等含麩質的原料,日本還很少有人將無麩質飲食和「健康減肥餐」聯繫在一起。雖然日本人越來越關注食物過敏問題,但日本出售大量含小麥的食品,要想實現無麩質飲食並不容易。旅日建築師Anne Kohtz因患有麩質不耐受症,在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過著不食用小麥製品的生活。本文請Anne跟我們談談如何享受無麩質飲食生活,並給出一些建議。

通過「食物排除療法」減輕麩質不耐受症的困擾

2001年我移居日本,當時出乎意料的是,我面臨著健康問題的困擾。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美國讀研究所時,得了重度乳糖不耐受症,無法消化乳糖酶,到日本後症狀進一步惡化。無論我如何注意飲食都不見效,過敏原檢測也無法為我提供任何可以改善症狀的辦法。

當時,無論吃什麼身體都會感到不適,於是我漸漸地對食物入口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我甚至擔心自己會像墨西哥女作家蘿拉・埃斯基韋爾(Laura Esquivel)的著名小說《恰似水之於巧克力》(Like Water for Chocolate)中女主角的姐姐一樣,因腹部脹氣而死。除了飲食問題之外,我還經歷了數次流產。後來我才意識到,流產的原因或許就是麩質不耐受症造成的營養不良。當時網際網路剛剛開始普及,我在網上找到了「食物排除療法」,即選定一種可能是過敏原的食物,然後連續幾個月不吃這種食物,我嘗試了這種方法。

我選定的第2種過敏原是小麥。幾個月不吃小麥,消化不良的症狀便消失了。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原本每個月的生理期我都會有半天時間痛得蜷縮成胎兒的姿勢,不吃小麥後經痛緩解,只感覺到輕微的腰痛。

當時,麩質不耐受和乳糜瀉等病症尚未被大眾所熟知。雖然由過敏反應科醫生介紹的另一位醫生並沒有為我做出診斷,但我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我在不吃小麥的時候沒有出現相關症狀。後來我的皮疹消失了,指甲變厚實了,頭髮也恢復了彈性。另外,我還孕育了一個健康的女兒。如今,她已經16歲了。

不過,沒有小麥的生活並不是說起來那麼容易的。因為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對食品標籤進行規範,標注方式參差不齊。2015年開始實施《食品標識法》之後,我能夠比較輕鬆地找到安全的食品了。人們對食物過敏的認識迅速提高,為了增加白米的消費量而實施的農業政策也促進了米粉類食品數量和種類的增加。即便如此,堅持醫療上要求的無麩質飲食仍然很困難,尤其是在患者日語讀寫水準有限的情況下。

下一頁: 什麼是麩質?

關鍵詞

飲食習慣 飲食 食物 醬油 過敏 小麥 無麩質

Anne KOHTZAnne KOHTZ簡介與署名文章

建築師。擅長將日本傳統設計和施工技術融入現代建築風格。成長於美國愛達荷州南部的一家小農場。1995年來到日本。1999年獲美國奧瑞岡大學建築學專業碩士學位。2020年在日本成立設計事務所studio mi•ka•ge。擅長使用自然原材料,將日本傳統建築和設計手法與現代舒適生活進行融合創新。由她親自設計的MIKAGE無麩麵包房出售傳統的派和蛋糕等甜點。

系列報導